雖然有駕照互認,但多位內地朋友過來澳門都不敢自行駕駛,一來路窄車多線路複雜;二來內地大城市多已「禁摩」,面對澳門的電單車(摩托)大軍,心也怯了一半。他們不明白為何澳門充斥着電單車,而且道路狹窄,但私家車卻有甚多的七人MPV(多功能休閒車),反而轎車相對較少,超出常人的理解範圍。
其實這個就是需求關係,原則上,在狹窄的車道中,七人車並不是一個合理的選擇,但其實轎車也不一定方便,這時候電單車就成為合理的代步工具,容易穿插,「違泊」時對道路造成的影響較少,成為普遍夾心階層的剛性需求。
而七人車就和澳門高昂的車位價格有關,講一個簡單算術題,假設一個車位售價是150萬,如果是轎車的話,每個人(座位)的停車成本是30萬;但MPV每人的成本只是21.4萬,足足低了三成,而這尚未計算當年車位高峰值,如果看高士德區的定價,每人成本相差近20萬。正因如此,加上澳門獨特的路況,豪華七人車在橫街窄巷走動和泊車困難,於是又以日系三大品牌的中型MPV最受歡迎。
需求推動並不是澳門獨有的,去日本關西旅遊,就會發現他們都集中以K car(微型轎車)為主,一來「慳油」,二來他們不佔用太多空間,正好可以泊在小型獨立屋的門口旁,由於出生率低,習慣都是小型家庭,大型車的需求減少, K car更適合他們的生活狀況。它們的尺寸其實適合在小城行駛,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佔比,無奈乘坐上限只得四人,否則相信更有潛力。
這些需求都不一定適合於地大物博的地方,有人買車是為了代步,有人是為了駕駛樂趣,有人是為了顯赫身分;各有各需求,他們不一定經過深思熟慮,也不一定懂得精算,可能是潛意識化作本能反應,而一切的魯莽或者炫耀或者精明的行為,都化作成肌肉記憶,最後「贏又唔知,輸又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