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牙醫搖籃到傭工之國  泰來

記得我初入社會工作認識一位澳門知名人士,也屬於富二代,原來他年青時在菲律賓升讀大學。當時已經很疑惑何以澳門的富二代,本身就不愁錢,怎麼會到菲律賓讀工商管理?也有看到一些早一輩的醫生,怎麼也是從菲律賓或緬甸畢業,難道我對這些國家有着誤會?

哪怕三十年前,香港的牙科診所裏,掛着不少「菲律賓大學畢業」的執照。那些操着流利英語、手法嫺熟的牙醫,是上世紀香港醫療體系的重要支柱。一九九四年之前,香港甚至沒有牙醫學士課程,菲律賓、英國、澳洲的牙醫填補了空缺。而今天,這些名字已逐漸從診所門牌上褪去—老的老,退的退,新的一代再無「菲律賓牙醫」的蹤影。 

同樣消失的,還有緬甸仰光大學的醫科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仰光第一醫學院(Rangoon Medical College)的MBBS學位受英聯邦認可,許多華僑子弟赴緬甸學醫,畢業後回流香港執業。前衛生福利局局長楊永強、著名外科醫生羅思偉,都是這批「緬甸醫生」的代表。然而,一九八八年學運後,軍政府關停仰光大學醫學院近二十年,加上一九九七年後英聯邦醫生不再免試執業,這條人才輸血管徹底斷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