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漫話)依然心動  若瑜

故事的開端,十七歲的小柔和浩君在聖誕舞會上一見鐘情,因為年輕,愛總讓人奮不顧身,越是簡單而純粹的情感,落向現實的時候,越會變得面目全非,兩人兜兜轉轉始終沒法好好在一起,故事的最後,已是人到中年的浩君在機場給了小柔一個木盒,裏面裝着各式天空的照片,照片背後寫着日期、天氣和零星的感慨、以及一張中學年代小柔的照片,那個最初以為會天長地久的女孩。這就是張艾嘉的《心動》,一九九九年上映,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筆者也是中學生,共鳴了前半場,卻看不懂後半場,好的文藝片就是隔些歲月再看,依然能為其中的情節心動不已……

整部戲不停上演着「遺憾」與「執拗」,年少時看總覺得虐心,學生年代的小柔、浩君受困於學業、經濟這些現實問題,和絕大數反叛又早戀的青少年一樣,此題無解;分開後百轉千回終於來到以為可以看淡愛情且接受「遺憾」的年紀,不斷地擦身而過,只是一次次的證明兩人有緣無分;電影的敘事過程很慢、很多沉默的片刻都是中年人才能明白的內心戲,那些想傾訴的事終究是止於唇齒,掩於歲月,匿於年華,怎能不教人遺憾。

把自己曾經視若珍寶的東西都放下,很多人選擇的方式是遺忘,而電影中的小柔和浩君選擇了釋然。電影的結尾還是在拍天空,從雲層裏透出的那道光,彷彿在告訴我們:對於相愛的兩人沒能在一起這件事,也沒有再看得那麼重了,就像電影的音樂作品歌詞所述:「過去讓它過去,來不及」、「有多久沒見你,以為你在哪裏,原來就住在我心底,陪伴着我呼吸」,耗盡大半生來告訴每一個沉溺於愛的人,遺忘有多難,到最後只希望對方好好的生活着,偶爾有一個訊息往來,雖然不是預期的圓滿結局,但心裏有着彼此,就已足夠。

如果你問我,未成年人的心動和成年人的心動有甚麼區別,其實在筆者看來並沒甚麼不同,只是成年人會知道,心動只是心動,雖然愛情需要心動,但心動本身並不是愛情,隨着社會閱歷的增多,會逐漸明白,遇到讓自己心動的人一點都不難,但愛上一個人很難。我們成年人的愛情充滿着理智與分寸,少了未成年時的「心嚮往之」,我們更在意解決衝突與瑣事的毅力與能力、捺得住平淡,用心創造生活驚喜的點滴努力、在生活中磨合出滋養雙方的關係,我們不再是深情凝望對方,而是目光看着同一個方向。如果你問我,年少時的心動與成年人的心動哪個更美好,那一定是年少時的心動,因為那個摸着心口劇烈的跳動,會經歷在其他情境下完全無法經歷的情緒起伏,最初可能是劇烈的快樂、最終會有劇烈的痛苦、爭吵,但絲毫不影響這種情感的美好,這大約也只能人生之初才敢、才能擁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