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與杜伊斯堡:絲路相連  馬秀秀

 武漢熱乾麵的芝麻醬香與杜伊斯堡麵包的麥香融合交織;武漢外國語學校與杜伊斯堡馬克斯-普朗克中學的學生們隔空對唱的《漢陽門花園》滾動播放......近日在德國杜伊斯堡市瑪麗安門劇院內外,中國節氛圍正酣。

 1982年,時任杜伊斯堡市市長的約瑟夫·克林斯訪問中國武漢,雙方正式建立友好城市關係,成為中德第一對友好城市。杜伊斯堡位於萊茵河與魯爾河交匯處,是德國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鋼鐵工業中心;武漢依長江而興,在地理區位與經濟結構上與之相似。這種天然契合,也為雙方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礎。

 杜伊斯堡有舉辦中國節的傳統,在這樣的活動上武漢元素自然不會缺席。百年品牌蔡林記專程從武漢趕來設立展位,開張首日便客流可觀。中國節參與方德國湖北社團聯合會會長傅昕向中新社記者表示,希望讓武漢與杜伊斯堡這份源於官方層面的友誼,真正走進民間、落地生根。

 在兩市友誼的見證中,郢趣園格外引人注目。德國湖北社團聯合會執行會長吳敏告訴中新社記者,兩地學生隔空對唱的《漢陽門花園》,拍攝地正是武漢與杜伊斯堡的兩座郢趣園。它們宛如東西方的兩端支點,將兩座城市緊緊相連。

 杜伊斯堡郢趣園是武漢在兩市結好後贈送的禮物,按武漢郢趣園1:1複製,以榫卯結構搭建後拆解打包,漂洋過海運抵德國。自1988年開園以來,這座佔地5400平方米的古典園林已成為德國人瞭解中國文化的獨特窗口。武漢還曾於2021年至2022年配合杜伊斯堡完成對郢趣園的修繕並重新開放。杜伊斯堡市長索倫·林克表示,郢趣園至今仍是當地市民喜愛的文化瑰寶。

 友誼不僅體現在文化交流,更延伸至經貿往來。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杜伊斯堡已成為中歐班列在西歐地區線路最廣、班次最多、運量和貨值最大的樞紐。今年8月13日,中歐班列(武漢)至杜伊斯堡的首趟零碳綠色班列開行。中國駐杜塞爾多夫總領事余勇告訴中新社記者,「中歐班列(武漢)」為兩市商業及經濟合作搭建了高效的物流通道,已成為推動兩市合作的重要紐帶。

 教育與青年交流亦不斷深化。武漢大學與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共建魯爾都市孔子學院;武漢外國語學校與馬克斯-普朗克中學為友好學校,師生每年互訪。後者是德國北威州唯一一所將漢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公立學校。

 如今,武漢的印記已融入杜伊斯堡的城市生活:街道有「武漢路」,市政廳最大的會議室名為「武漢廳」,「中國武漢號」城際列車穿梭往來。在一年一度的趣味龍舟賽上,「武漢號」「江豚號」「熱乾麵隊」等武漢特色隊伍更是常客。林克稱,杜伊斯堡可謂「中國城」。

 這段友誼的延續,離不開華僑華人的積極推動。在德國湖北社團聯合會牽線下,湖北古樂在今年上半年奏響萊茵河畔;以楚漢文化為靈感的本土設計師,將漢綉服飾與絲巾等文創精品帶到當地舞台,展現武漢文化的魅力。傅昕表示,這些活動不僅是文化的呈現,更是搭建深度交流平台的嘗試。◇(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