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的星期六早上,自助旅遊協會一行40人, 浩浩蕩蕩的由港珠澳大橋口岸乘車出發, 到達了有「香港後花園」之稱的西貢, 西貢海域延綿遼闊, 島嶼星羅棋布, 此行目的是包船出海, 欣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獨特地貌,包括海上的六角柱石群、海蝕岩洞及登島觀光等。
香港的西貢海域, 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岩六角柱石群,這些壯觀的自然奇景是由1.4億年前的超級火山爆發形成,覆蓋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 岩柱的高度可達100米,直徑平均為1.2米,堪稱海中的天然藝術品,每年都吸引了無數旅客和地質學者前來探索。遊人可在西貢碼頭的租船公司, 付款乘搭快艇或觀光船,船上可一邊聆聽導賞員的講解, 一邊近距離觀賞這些岩柱,了解其形成過程及周圍的生態環境,這無疑是一種特別的觀光體驗。
早上9:00到達西貢市區, 離登船時間尚有半小時, 來到這個擁有獨特漁港風味的小鎮, 大夥爭取時間在附近蹓躂, 拍照打卡吃個簡便早餐。
9:30 觀光船已在公眾碼頭靠岸,今早的天空特別藍朝陽也格外燦爛, 蔚藍的海面, 天與海溫柔地連成一片, 波光揉碎成萬千金箔,灑滿了西貢碼頭。四十人的團隊, 歡呼雀躍的走進寬敞的船艙, 本次航線是由西貢碼頭出發, 途經糧船灣、鹽田梓、半月灣、橋咀島,船長一聲號令, 觀光船便朝著目的地啟航。
首站是糧船灣。駛至海中心, 船速漸緩,這海域的地質在億萬年的時光洪流中不斷蛻變, 卻瞬間在眼前展開,火山岩構成的六角形石柱群如天神壘砌的巨牆,它自蔚藍的海水中拔地而起,整齊劃一的幾何線條帶著某種非人間的神聖感。陽光恰好掠過岩壁,在棱角處點燃一道金色的光邊。
離開糧船灣, 鹽田梓的綠意便在遠處招手。鹽田梓是位於西貢內海的小島,小島擁有迷人的自然環境和一條具三百多年歷史的客家村,六十年代的村民曾達二百多人,最特別的是村民全都信奉天主教,村內建有一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教堂。隨著時代變遷,大多居民已陸續遷往海外或市區,致使該島在九十年代末曾經渺無人煙。大夥登島後穿過榕樹垂鬚的小徑,廢棄了的鹽田靜臥在陽光下,昔日的鹽工汗水早已被海風蒸發,只剩蘆葦在廢墟間輕輕搖曳。走過荒廢了的澄波學校、聖若瑟小教堂的白色外牆在綠意中格外奪目,十字架的影子斜斜落在石階上。
觀光船再次啟航時,有人指著遠處驚呼, 半月灣的弧形沙灘果然如新月墜落人間,白沙在烈日下泛著象牙般的光澤, 這裡有「香港最美的公眾泳灘」的美譽。船長把船停在水中央, 喜歡游泳的健兒們, 換上泳衣, 二話不說便投奔大海, 沉浸在這西貢的一片藍。
下午的橋咀島才是重頭戲。退潮後的連島沙洲如摩西分海般顯現,我們提著鞋襪踏過濕潤的沙石,孩子們在潮進潮退間尋找被困灘上的海星,地質學家朋友蹲下來研究斑斕的岩石紋理。奇形怪狀的礁石群,清澈的海水灌滿岩縫,變成一枚枚天然的翡翠池, 還有這裡著名的菠蘿包岩石, 大夥圍著拍照打卡發朋友圈。
歸程時夕陽西斜,整艘船被鍍成蜜糖色。大家都盡興而返, 有人靠著船舷打盹,有人拿著麥克風, 在風中輕唱名曲《Speak Softly Love》 , 我在不停翻看手機裡存滿的六角岩柱的剖面圖, 幾位團友泡著隨身帶備的普洱茶,茶香混著海風飄散。觀光船靠岸時,地質公園的奇岩漸漸隱入暮色。四十人的剪影沿著碼頭漸次散去,而海浪仍在不停拍岸,像在重複億萬年來未曾改變的地質低語。◇
圖/文:朗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