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藝珠海報道】珠海市斗門區地處珠江出海口,鹹淡水交匯的獨特水質孕育了豐富的漁業資源,為了賦能「藍色引擎」,斗門海關創新監管模式、優化服務流程,為本地魚產業開拓國際市場注入強勁動能。一季度,經斗門海關監管出口至「一帶一路」國家活魚二百三十九點九噸,同比增長百分之八百八十一點九。
從捕撈到出口十八小時直達
四月十九日一早,珠海市源潤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批重一點二五噸,價值十三點一三萬元的筍殼魚,經斗門海關關員檢驗檢疫合格順利裝車,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乘機發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馬來西亞。
筍殼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深受東南亞市場青睞,尤其是每年春節期間增量明顯,成為推動「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特色紐帶。魚類出口,鮮活是關鍵。針對企業「搶鮮」出口的需求,斗門海關開通綠色通道,實行「七乘二十四小時預約查驗」、隨報隨檢,為企業提供「快速出證+預約查驗」服務套餐,指導企業用好「雲簽發」系統,快速出具《動物衛生檢疫證書》,同時根據活魚出口日期靈活科學開展現場查驗,進一步壓縮通關時長。
珠海市源潤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周金桃感慨:「如今在斗門海關助力下,我們的活魚從捕撈裝車到馬來西亞客戶手中僅需要十八小時,存活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二0二五年一季度以來經斗門海關出口至「一帶一路」國家的筍殼魚超三十八點九噸,同比增長百分之四十六點七。
斗門活魚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青睞,品質高是重要原因。「從去年成功打開海外銷路,我們養殖的斑點叉尾鮰已經實現了對越南市場的穩定供應,現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就要發運一車,銷量持續增長。」養殖場經理陳康輝說道:「在海關的全程指導與監管下,我們養殖過程更加科學合理,商品魚品質更加健康安全,我對未來市場很有信心。」
順利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貫穿著斗門海關的指導與幫扶,為確保出口斑點叉尾鮰魚符合越南檢驗檢疫要求,斗門海關建立了從養殖源頭到成品出口的全鏈條監管體系,成立「出口鮮活農產品專項幫扶小組」多次赴企業開展實地調研,介紹輸入國家地區檢驗檢疫要求,嚴格實施安全風險監控和疫病監測,定期對養殖水質、種苗及藥物殘留開展檢測,實施遠端視頻監管、突擊檢查、指令查驗相結合的監管方式,指導企業持續完善標準化品質控制體系,推動標準化生產。二0二四年以來,斗門海關轄區斑點叉尾鮰出口合格率達百分之百,贏得越南客戶的高度信賴。
「有了一家養殖場的示範帶頭,已經有多家魚養殖場在向我們諮詢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事宜,出口斑點叉尾鮰魚數量與貨值預計年底會實現翻倍,年出口量將達到八百噸。」斗門海關查檢科副科長王東濤介紹。
借力「一帶一路」開拓多元化市場
四月十九日,在斗門海關全程監管下,珠海市金海水產養殖場首批二點四噸黑魚快速通關,直達越南市場。這是斗門黑魚首次實現對越南的規模化出口,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水產供應鏈與「一帶一路」市場實現「無縫對接」。
從斗門魚塘到越南餐桌,一隻黑魚的跨境之旅,折射出粵港澳大灣區與東盟共建高水準經貿規則的實踐成果。在共建「一帶一路」的第二個金色十年的開局之年,斗門海關以實際行動踐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高品質監管服務賦能鄉村振興。持續收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法規、貿易情況以及國外通關的技術要求,進口水生動物檢測技術、註冊登記、市場需求方面的有關資訊,千方百計説明企業解決出口難題,助力企業大力拓展東盟等新興市場。同時,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通過舉辦政策宣講會、搭建跨境合作平台,引導企業對標國際標準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不定期與地方農業農村部門交流,以出口拉動地方產業佈局,當前,斗門逐步形成了以出口鰻魚、筍殼魚、斑點叉尾鮰魚、加工水產品為主要產品的一系列出口產業集群。筍殼魚已形成「養殖-加工-航空運輸」一體化產業鏈,成為廣東農業「走出去」的亮麗名片。
從魚塘到舌尖,從灣區到世界。隨著RCEP紅利持續釋放,斗門活魚將繼續游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為海內外同胞傳遞「年年有餘」的美好祝福。未來,斗門海關將持續以創新監管服務「小產品」,撬動產業「大升級」,為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農業高品質發展寫下鮮活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