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旅行,都愛逛夜市,目的是裝年輕。無論是長沙、成都乃至潮州古城,記憶之中必然留低夜市的繁華,當然還有各種美食。
初抵南寧平西夜市,一條不太長的小巷,兩邊都是特色小食,出奇地,這裏沒有濃烈的螺絲粉味道,更多的是本地外地都能接受的傳統小吃,除了蟲子。與成都的麻辣、長沙的香辣不同,這裏的煙火氣帶着亞熱帶的溫潤,而且最好的是基本可以用廣東白話溝通。
這可能比臺北士林臺中逢甲更加值得澳門借鑒,美味而有特色,因為這裏是多民族城市,鄰近中越邊境,或多或少存在更多的飲食文化,正因為某種多元,更可以提供客戶不同喜惡的選擇。又或者,多語言標識、不太標準化的攤位布局,能夠減少旅遊服務感,卻更易成為網紅打卡追求的中心。
而澳門的夜市話題,總繞不開「該不該建」的討論。其實不必強求複製其他城市夜市的成功模式,這可能一開始就錯了定位,太執著於夜市的「經營」,會忽略了他最基本的運作模式,就是吸引本地客戶。幾乎看過任何一個夜市,消費族群至少有七成以上是當地年輕人,吸引花得起、願意花的顧客,才是持續運營的根本。
這些年來,無論是美食節還是嘗試創造的其他夜市,其實都缺乏本地客源,定價固然是其中一個死穴,沒有活力增加無法支撐下去的場景。當本地人願意為一個豬扒包排隊,為一份炸馬介休球專程尋找車位,這種對本土味道的認可,才是吸引外地人的根基。
比起新建規模化夜市,不如守護好街角那間二十年的面店,保留住居民熟悉的煙火氣,希望我們的美食不要變成集體回憶。讓本地人吃得安心,外地遊客自然會循着這份真實的味道而來。夜市的魅力從不在規模,而在是否裝着本地人的生活。
夜市吃的是味道,不是服務,我們已經改變得太多,改變到連本來的味道都失去。大抵用斗大的繁體字,堅持廣東話點菜,用本地的支付工具或者現金去消費,這些「不太方便」的行徑,才令對方有旅行的感覺。
過度遷就別人,只會迷失自己,唯有守住這份獨特,煙火氣才能長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