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流傳着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不少企業管理者學歷並非頂尖,麾下卻彙聚了大批高學歷人才。深究背後緣由,諸多分析中最具說服力的一點是──他們雖學歷不高,卻有着「說幹就幹」的魄力與敢闖敢拚的韌勁,這正是他們叩開成功之門的關鍵。
反觀現實中許多人,做事總習慣瞻前顧後、畏縮不前。要麼糾結於「實力不足」「學不會」「幹不成」的自我設限,要麼執著於等待「時機成熟」「條件完備」,最終往往在猶豫中錯失良機。而另一些人恰恰相反,他們深諳「萬事開頭難」的道理,以「先幹起來再說」的勇氣搶佔先機,在幹的過程中探索規律、完善方法,反而將看似棘手的事情逐一攻克。
這樣的事例古往今來不勝枚舉。李時珍立志編撰《本草綱目》時,既無完備的參考典籍,也無充足的物資支持,但他未曾遲疑。背起藥簍的他,攀援懸崖峭壁,蹚過急流險灘,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一路上,他識藥性,記藥理,不斷探索,長期堅持,積累了海量第一手資料。他歷經二十七載,終於編寫成了這部醫藥巨著,成了傳世經典。倘若他當初只停留在周密的計劃和設想之中,遲遲不邁出第一步,這段醫藥傳奇或許永遠只能是個泡影。
我國的「兩彈一星」工程,同樣印證了行動的力量。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科研工作者們不等不靠,主動攻堅,以堅定的信念向未知領域發起挑戰。他們在荒漠中搭建實驗室,在寒夜中鑽研資料,用一代人的青春和汗水,鑄就了震驚世界的科技豐碑。事實雄辯地證明:只要敢闖敢幹、持之以恆,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關。
於我而言,學習電腦的經歷也讓我對「先幹起來」有了切身體會。電腦剛普及之時,這個看似神秘的「高科技產物」讓我望而卻步。彼時我已愛上了寫作,深知電腦能為創作帶來諸多便利,卻總因「笨手笨腳」的自我懷疑遲遲不敢嘗試,每次完成手稿都要麻煩朋友幫忙列印,時間久了愈發過意不去。在朋友「先學起來再說」的反復鼓勵下,我終於鼓起勇氣敲響了鍵盤。初學之時,手指不聽使喚、字根難以記憶,困難遠超預期,但我咬牙堅持,利用業餘時間反復練習。短短兩三個月後,我便基本掌握了電腦基礎知識,從此開啟了電腦寫作的新階段,創作效率也大幅提升。而我的一些同事,卻始終在「學電腦太難」的糾結中觀望,錯失了學習和提升的機會。
近年來短視頻風潮興起,我的一位朋友的經歷同樣令人感慨。他並非專業從業者,只是一名普通的短視頻愛好者,卻在潮流來臨之際迅速行動起來。從鏡頭運用到剪輯技巧,他邊學邊做,初期作品雖顯青澀和粗糙,卻始終保持更新頻率。三年時間裏,他不斷吸收經驗、優化內容,如今不僅視頻品質日漸精湛,粉絲數也早已突破六位數。而身邊的不少人,仍在「學不會」「拍不好」「不敢拍」的顧慮中徘徊,眼睜睜看着機遇流逝。
人們常說,心動不如行動。猶豫一瞬,可能錯過日出;遲疑一步,或許錯失良機。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成功,拆解開來,不過是無數個「說幹就幹」的瞬間。朋友,請放下顧慮勇敢出發吧!要知道,世間很多事情,都是從「完成」到「完善」,再逐步走向「完美」的過程。唯有以行動為筆,才能在人生的畫卷上書寫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