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討論的都是智能手機的「壞處」和「遠離它的好處」,但在澳門這樣高度現代化且國際化的社會裏,完全遠離或過度限制使用智能手機,確實會帶來一些非常具體且實在的挑戰和不便。
我們可以把這些「壞處」理解為「數字澳門的脫節成本」。
以下是身處澳門,遠離智能手機可能帶來的幾個主要負面影響:
一. 社交孤立與資訊滯後
錯過重要聯繫:在澳門,微信(WeChat)和WhatsApp是絕大多數人日常溝通的核心工具,從家庭群組、朋友約會到業主委員會通知,幾乎都依賴這些應用程式。遠離手機意味着可能無法及時收到飲茶聚會、節慶活動邀請或家人的緊急訊息,容易在社交圈中「被隱形」。
資訊鴻溝:澳門突發交通狀況(如澳氹大橋封閉)、政府重要通告(如颱風期間「盛世」停課停班安排)、社區活動等資訊,主要通過手機新聞APP和社交媒體傳播。遠離手機會讓你在資訊獲取上慢人一拍,變得「唔通氣」。
二. 生活便利性大幅下降
出行困難:澳門路窄巷多,手機地圖(Google Maps、高德地圖)是尋找目的地、避免迷路的必備工具。沒有它,在遊客區或陌生社區穿梭會非常困難。此外,澳門電召的士APP、MPay掃碼乘搭巴士(取代實體澳門通)、查詢巴士實時到站資訊(「巴士報站」APP)等功能都無法使用,出行效率會退回十年前。
支付障礙:澳門的移動支付(MPay、中銀智慧付、微信支付澳門錢包、支付寶HK)雖不及內地普及,但發展極其迅速,尤其在大型連鎖超市、餐廳、便利店及政府服務中已非常普遍。沒有智能手機,意味着無法使用這些便捷支付方式,也無法享受相關的消費優惠和折扣。
政府服務不便:「澳門公共服務一戶通」正在普及,許多政府服務(預約辦理身份證、查詢醫療記錄、稅務申報等)都鼓勵線上辦理。遠離手機等於選擇了更費時費力的線下排隊方式。
三. 職業與發展機會的損失
工作溝通不暢:澳門許多企業和社團都使用WhatsApp或微信工作群進行溝通。無法及時回覆工作訊息或處理緊急事務,可能會影響職業形象。
錯失消費優惠:澳門商場、餐廳、線上平台(如Macau.com)的優惠券、閃購、團購幾乎全部通過手機APP發放和核銷(例如「澳覓」APP)。沒有手機,等於放棄了眾多「着數」。
人脈拓展受限:在澳門這個重視人脈的社會,通過LinkedIn、行業微信群等平台建立和維護職業網絡愈發重要,沒有手機會使這一過程變得困難。
四. 安全保障的缺失
緊急情況求助難:在遇到意外或急需幫助時,智能手機是最快的求救工具。一鍵撥打求助電話、發送精準定位給家人,遠勝傳統功能手機。
缺少重要預警: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的手機緊急暴雨及風暴潮警告推送,是市民應對颱風等自然災害的重要預警渠道。遠離手機等於放棄了這條重要的生命防線。
五. 娛樂與生活品質的下降
休閒方式受限:在澳門,用手機叫外賣(「澳覓」、「mFood」)、預訂餐廳、購買電影票、甚至預約體育館運動場地,都已成為常態。沒有手機,生活便利性和選擇豐富性會大打折扣。
無法便捷記錄生活: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節慶盛事(如大賽車、光影節)和街頭巷尾充滿特色。手機相機讓我們隨時記錄這些獨特瞬間。遠離手機,可能會錯過許多值得珍藏的記憶。
重要的平衡:不是「遠離」,而是「掌控」
討論這些「壞處」的目的,並不是要鼓吹我們必須二十四小時沉迷手機,而是為了說明一個更核心的觀點:
在澳門這樣高度數字化的社會,智能手機已成為如水電一般的基礎設施。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是否使用」,而在於「如何健康地使用」。
真正的智慧是學會掌控手機,而不是被手機掌控。你可以這樣做:
設定界限:在享受家庭時間、品嘗葡撻或漫步世界遺產區時,將手機調至靜音或放入袋中,專注當下。
時間管理:為社交媒體和新聞APP設定使用時間限額,避免無止境地「刷屏」。
空間管理:不要讓手機進入卧室,保證睡眠質量,睡前改為閱讀一本書。
意圖明確:使用手機時先問自己「我現在打開手機要做甚麼?」,完成後就立刻放下。
結論:
在澳門,完全遠離智能手機的「壞處」是真實且具體的,它意味着自願放棄了現代生活提供的便利、效率、安全和社会連接。更可行的策略是培養數字極簡主義(Digital Minimalism)的習慣──有意識、有目的地使用科技,讓它為你服務,豐富你的生活,而不是讓你的注意力被它榨乾。這樣,你既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紅利,也能保有內心那份澳門特有的從容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