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淘沙)唯有「能為」,方能致遠  澳門坊眾學校  何金潔

 「挾太山以超北海」是力不能及非不願,「為長者折枝」是力所能及但意願缺失不願去做。新時代青年應摒棄「不為」的惰性,將「不能」化為「能為」,發揚實幹與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肩負起新時代發展的重任。

 古人云:「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若人人都因微小的困難而退縮,終究難成大器。在初學語言之時,有的人因為發音困難而停止學習;有的人因為要重新學習的知識太多而退縮,這些是「不為」而非「不能」。那「能為」便是為家鄉奉獻了一生的黃文秀。黃文秀是北師大碩士,本有著光明的前途,但她仍堅持回到家鄉做扶貧工作。她雖知曉改變村民頑固的封建意識、想要家鄉擺脫貧困是一件極困難的事,卻不認「不能」,她要將「不能」化作「能為」,要實幹到底。「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實幹到底,終見曙光。

 「能為」則需以堅持為基,方能去往成功的彼岸。古人言:「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袁隆平老先生為實現「禾下乘涼夢」,一生致力於水稻事業研究,數十年如一日,使千千萬萬中國人乃至全世界,都不再為一斗米而發愁,這便是堅持所帶來的力量。世人都認為黃種人想要在短跑一百米中跑進十秒是「不能」,但蘇炳添不這樣認為,他開始了高強度訓練,化「不能」為「能為」,跑進了奧運決賽,在這片賽場他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準,為國家爭榮。堅持,是「能為」的基石,幫助人們突破重重難關。

 「能為」需有堅定的信念作動力。「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千古名句說的便是堅定的信念,讓我們不懼風雨、不懼困難、不畏挫折。張桂梅校長便憑藉堅定的信念,讓大山裡的女孩一步步走到大城市,汲取知識,擁有光明的未來,而不是困於那一方小小的天地。「中國天眼」建設者南仁東,二十餘年遍歷荒山野嶺,憑藉造「國之重器」的信念,攻克技術難關,讓「不可能」變為現實。信念,是「能為」的明燈,幫助人們跨越層層迷霧。

 年輕人當堅信遠方有榮光,新時代青年更應拋「不為」、拾「能為」,以堅持為舟,信念為舵,化「不能」為可能,在時代浪潮中奮勇前行,為祖國發展添磚加瓦,在復興征程上鐫刻青春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