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海岸線)無用之人  何志峰

田代這名退休銀行經理,在職涯完結後,作為男人,沒有展開新的戀情(與三十歲的廣末涼子),新的事業也因被倒帳而將積蓄賠進去,最終失敗收場。可說是時運不濟,並沒有開啟他理想中的第二人生。

六十五歲,仍然健康。在日本這個長壽國家,距離死去還有一段日子,甚至可能很久。這段期間,正應了片名,成了「無用之人」。

電影花了不少篇幅去描寫他的「有用」:少年時期在鄉下考進了全國首學──東京大學,成了鄉里間(尤其是父親)寄予厚望的「有用之人」。這個「東大生」的身分一直烙印在鄉里同輩之間,即使在暮年的同學會中,口頭上仍被稱為「菁英」,但早已失去生產力,這個菁英的名號反倒成了諷刺。

田代的「無用」在電影中被重筆描寫的,是家庭上的無用。太太在工作時得知,如今暮年夫婦間逐漸流行「卒婚」,意指子女離巢後,情感紐帶脆弱的夫妻已無必要維繫家庭,雙方在人生這段「共同經營家庭」的路上畢業,回歸各自單身的生活。當田代成為太太無論在經濟或生活上的累贅時,太太便向他提出「卒婚」,並冠上「給彼此一個機會」這樣冠冕堂皇的說法。田代雖然沒有這意願,最後還是順從了太太。這段關係走到這裏,田代事實上被他一生努力經營的一切,在他已經不被需要、也無力再供養的時候,徹底拋棄了。他被社會拋棄,被家庭、婚姻拋棄。

電影最後,這位「菁英」回到家鄉,在當年同學所經營的 NGO 裏幫忙。不久,太太帶着小禮物前來探望,並承諾往後每兩星期會回家鄉來看他一次。照例,日式電影溫暖的鏡頭語言將夫婦站在秋天落葉中的畫面作為全片結尾。但我認為,這是導演不得已而為之的大團圓收場。雖然夫妻終究是兩個人,會有先後離世的結局,但「無用」、「卒婚」這樣的概念,無疑將成為暮年者被推向獨居的理由與推手。若參考日本獨居死亡的數據,二零二四年估計有六十五歲以上的「孤獨死」人數可能高達約六萬八千人。可說是屢創新高。因此,像田代這樣的老人,一旦退休、被歸為無用、被卒婚,最終走向獨居並獨自死去的可能性,遠高於「復婚並互相照顧」的幸福結局。

至於老人獨居、獨死的問題,本欄曾討論過電影《75計劃》,講述一個人於七十五歲自願結束生命的狂想。《無用之人》與《75計劃》可以作為互為補充的作品,共同探討暮年人生的去向與尊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