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東講西)戰場上的外國人 明俐

兩名中國籍男子王廣軍與張仁波在烏克蘭戰場被俘的遭遇,充滿轉折和荒謬,也許亦映照出戰爭這場人類集體瘋狂的虛妄本質。他們被網絡廣告中「高薪參軍」的虛幻承諾吸引,穿越國境加入俄羅斯對烏戰爭,卻在炮火中發現所謂的「英勇」不過是精心包裝的謊言。這場個體命運與國家利益糾纏的悲劇,一如現代戰爭的縮影—當權力將普通人異化為利益籌碼時,沒有真正的勝利者。

國際法早為這場鬧劇定下冰冷註腳:《日內瓦公約》明文規定,雇佣兵不享有戰俘權利,中國《兵役法》亦嚴禁公民參與外國雇佣軍。王張二人賭上自由與生命換取的「機會」,實則是踩到了法律紅線與戰爭獸性的雙重陷阱。烏克蘭戰場上,像他倆這樣的「國際志願者」構成複雜圖景:既有極右翼分子尋求暴力宣泄,也有被高薪利誘的普通人,更有正規軍人將戰場視為職業跳板。正如戰爭之初亦有被大肆宣傳,居英香港人加入成為烏克蘭志願軍,類似的事實在被零星地發掘出來,問題是正反兩方面怎樣理解及宣傳。

澤連斯基稱「中國戰俘非孤立事件」的指控,揭開了現代戰爭的醜陋創口。俄羅斯被指通過仲介系統性招募外國人參戰。歷史學家馬克·丹納曾言:「戰爭是政治以另一種手段的延續」,而當這種延續需要無數「王廣軍們」的血肉來填注時,國家理性的墮落已無可辯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