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這樣的心態,注定了失望  冬兒

我想大家應該都曾經對某個人或者某件事失望過,人之所以會失望是因為對某事期待,可是事情的結果並不似預期,現實與理想的落差讓人產生了失望的感覺。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到底是甚麼導致這樣的落差感呢?

那是因為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被愛。於是便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希望與夢想,寄託在他人身上。父母、伴侶、朋友,都成了我們情感的載體。我們期待着他們能讀懂我們的眼神,理解我們未說出口的話,滿足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這種託付心理,像一根無形的線,將我們與他人緊緊相連,卻也為我們埋下了失望的種子。

還記得那個深夜,我因為工作上的壓力輾轉反側,忍不住想向身旁那人傾訴,期待着他的安慰和理解。可他卻因為一天的疲憊早已沉沉睡去,只剩下我一個人在黑夜裏默默流淚。我感到委屈,覺得他對自己漠不關心。隔天我忍不住因昨夜的冷漠而向他投訴,他看着我憔悴的臉容露出緊張的神色,馬上關心我到底發生了甚麼事。看到他那刻的反應,我知道他是在乎我的,只是也令我明白,即使多親密的關係也無法保證無時無刻的心靈相通,伴侶也有自己的脆弱和迷茫,可能只是他沒有說出來罷了。

朋友在乎我們,但再深厚的友誼也無法保證永遠的陪伴和支持,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要經營,有自己的難題要面對。就像那個週末,我因為遇到一件難過的事而心情低落,打電話給最好的朋友想要傾訴。可她卻因為要陪孩子而無法與我傾訴,我越想越難過,覺得她說過是我一輩子的好友都只是空口說白話。可是我後來想到,她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無暇照顧我的感受是十分正常的。

將自己的情感完全託付給他人,就像將自己的幸福拱手相讓,將快樂的鑰匙交到別人手中,將自己置於被動的境地。當對方無法滿足我們的期待時,失望、委屈、怨恨便會如潮水般湧來,將我們淹沒。

真正的成熟,是學會對自己的情感負責。我們要明白,沒有人有義務為我們的情緒買單,也沒有人能完全填補我們內心的空缺。與其將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不如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和滿足。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將自己封閉起來,拒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相反,我們要學會在親密關係中保持獨立,在依賴與獨立之間找到平衡。我們可以愛,可以依賴,但也要學會承擔,學會成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關係中保持自我,才能避免陷入無數失望之中,一蹶不振。請記住幸福不是託付而來,而是可以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