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古老螺鈿技藝煥新生  陳秋霞 翟李強

 步入廣西北海貝雕博物館,鄉村風貌、百鳥歸朝、北京奧運會、「一帶一路」等主題的貝雕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貝雕紋理間蘊含著海洋之韵,也訴說著時代變遷。

 細看貝雕作品,有的貝殼被磨得薄如蟬翼,小如米粒,細如髮絲,亮如珍珠,工藝之精細令人嘆為觀止。

 北海貝雕脫胎於明清時期的螺鈿藝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這種小珍珠螺用來做葡萄,顔色很相近。這種叫青螺,可以用來做樹葉……」從業數十載的北海貝雕代表性傳承人林日光對貝殼如數家珍,他介紹,北海貝雕工藝流程複雜,歷經設計圖樣、選料、雕刻、磨型、粘貼等十餘道工序,常用的貝雕原料有白蝶貝、黑蝶貝、夜光螺、白口螺等二十多種。

 工作台上擺放著貝雕設計圖《鶴舞松姿》,圖中白鶴在松林間飛舞。林日光雙手小心翼翼地捏住貝殼,將其放在砂輪上一點點磨薄磨勻。

 「磨型是耗時最長的一道工序,以這幅《鶴舞松姿》為例,光是打磨樹葉就得花至少一個月時間。貝殼既硬又脆,很容易磨斷,也容易傷手。」林日光說。

 林日光說,設計圖是平面的,工藝師要在貝殼有限的厚度裡進行複雜的雕刻,在製作過程中讓貝雕作品變得立體、有層次感,這就要求工藝師,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藝,還要有深厚的美術功底和空間想像力。

 與貝雕相伴半個世紀,林日光經歷了北海貝雕行業的起伏。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海貝雕輝煌一時,各類工藝品遠銷歐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北海貝雕逐漸走下坡路,面臨消失窘境。

 進入二十一世紀,在政府、企業和貝雕藝人共同努力下,貝雕工作室如雨後春笋般湧現,北海貝雕煥發出蓬勃生機。◇(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