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男校的生存法則 方婷

香港某傳統名校接連曝光的欺凌視頻,展示社會對校園暴力「習以為常」的醜陋狀態。兩段令人不安的畫面中,少年們的拳腳相向、旁觀者的冷漠反應、校方輕描淡寫的「肢體衝突」說辭,怎能教人不心寒?

當施暴者連續四次重拳毆打同學頭部時,當受害者皮鞋甩落蜷縮地面的畫面在網絡流傳時,令人驚訝的是評論區裏「男校總會打打鬧鬧」的留言。這種集體麻木折射出一整套錯誤的認知體系:將人格侮辱與身體傷害混同於「成長歷練」,把校園霸凌美其名為「兄弟義氣」,甚至將暴力行為視為雄性競爭的必然代價。

校方將嚴重欺凌稱為「口角引發的衝突」,這種輕率定性實則暴露更深層次問題。當教育機構習慣用「學生矛盾」掩蓋系統性暴力,當家長因忌憚名校聲譽選擇沉默,當社會對「少年犯錯」持寬容態度,施暴者便獲得無形的豁免權。這種制度性縱容形成惡性循環:首次欺凌未被嚴懲,就會有第二次更嚴重的傷害,直至突破生命底線。

同樣是校園欺凌,為何有些行為會被人「起底」,起哄甚至聲討,但落在所謂名校身上,便如此雲淡風輕?是大家對男生成長過程特別包容?還是校方有特殊規格可以以此鍛煉學生品格?

無論是香港,又或我們身處的澳門,一向都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來處理,為了不讓施暴者的履歷表上光鮮亮麗,就要受害者包容和承擔,這就是世界要教導大家「弱肉強食」的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