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1月8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馮秋榆)相比「十四五」規劃,中國「十五五」規劃建議更加注重文化自信,強調「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以及「深入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優化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傳統文化如何接上時代地氣?「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將呈現怎樣的面貌?
廈門大學中文系博士、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訪問學者趙葉晴在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專訪時談到,中國正在逐步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高質量教育體系與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而教育與文化服務的融合,將為社會發展帶來深層影響。
「中國基礎教育已達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趙葉晴介紹:中國教育體系在規模與質量上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從數據看,2023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9.83萬所,學歷教育在校生達2.91億人,專任教師1891.8萬人。這一規模宏大的教育系統已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重要標杆。」
「其中,教育普及水平顯著提升,2023年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1.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5.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0.2%。截至2024年,這三項指標分別進一步提升至92%、95.9%和92%,標誌著中國基礎教育已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趙葉晴認為,按當前推進節奏,「全球規模最大的高質量教育體系」目標已清晰可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65%以上」,意味著每3個適齡青年就有2人能接受高等教育,規模遠超世界主要經濟體。
未來,「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將呈現怎樣的面貌?趙葉晴認為,從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層面,普惠可及的文化新格局正在形成。「在文化領域,中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持續推進,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48個、群眾文化機構近4.4萬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4萬多個。這些設施為民眾享受文化服務提供了更多好去處。」
「不僅如此,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創新成效顯著。通過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政策,鼓勵開展延時錯時服務,2024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到館人次比2019年增加4.4億,增長49%。」
另一方面,數字化賦能文化服務效果顯著,覆蓋國家、省、市的公共數字文化網絡已初步建成。老百姓拿起手機就能免費聽講座、學藝術、看展覽,文化資源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大幅提升。此外,截至2022年3月,中國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已發展成為覆蓋51.9萬所學校、超過1880萬教師和2.93億在校生和社會學習者的全球最大教育資源數字化中心,成為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支撐。這些都將為「終身學習」賦能。
教育與文化服務的融合,將為社會發展帶來怎樣的深層影響?
趙葉晴認為,教育與文化服務是「育人」與「化人」的協同,「學校為文化傳承培養專業人才,而公共文化機構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當孩子既能通過教育數字化接觸前沿科技,又能在課外感受非遺魅力,他們的成長就兼具了創新視野與文化根脈。2035年的中國,教育強國的硬實力與文化強國的軟實力將形成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