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生活誌)敘事的邏輯   甘遠來

在書寫熟練後,如何採取敘事策略已經不必刻意經營,自然而然就會在下筆的瞬間打點好每個情節的發生。

敘事發生在筆尖就是文字,發生在喉舌就是言語。同樣都是敘述事情的發生,不過寫作還能在腦海中盤桓一陣,大致想好綱要後才下筆,但言語多數是即時的,思考的空隙很狹窄。這就尤其考驗人類對於敘事的思考速度了。

比如和朋友聊天,分享一件生活中的倒霉事,在短短幾秒間如何構造好自己的講話?同樣地,也是要講出與主題相關的資訊,刪去一切冗餘的無效資訊。過分累贅的敘述不符合言語交際的經濟效益,也會讓聆聽者無法捕捉重點。

我的交際重點是讓朋友知道一個事實:我今天踩到一塊香蕉皮,我感到倒霉和不可置信。那麼出門前的梳洗、看時鐘、坐升降機等一切無關緊要的事情統統不用講(除非我們的交際目的就是巨細靡遺地重現一天的全部)。直接切入主題,在哪裏做了甚麼──在行人路上踩中了一塊突兀出現在城市中的香蕉皮,造成了甚麼後果──我跌倒了、我感到不可思議。多麼簡單明了,簡直是理性人類的福音。

當然這只是虛構的對話,現實的交際需要更多感性的情緒支援,有時候看似冗餘的對話也能提供海量的情緒價值,只要對交際有益的對話就不算廢話。(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