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深雨)沒有被滋擾的年代 愛莉
Z世代或許想像不到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的世界會是怎樣,因為伴隨他們長成的就是科技,相對比生於七十末至八十年代的中年人,在九零年代從網世界到數位轉型的關鍵階段中成長,絕對是最後一批感受到無網世代的群體。那時的快樂很純粹,一個玩具能玩上好幾年,一套遊戲反覆破關也不厭倦。在資源有限的環境裏,我們學會用創意彌補不足,這與當代孩子擁有無數app量身打造的娛樂體驗,形成鮮明對比。
回想起沒有手機網絡的年代,那時的人與人之間,靠電話或書信聯繫,的確有着距離。放學下班後,世界就安靜下來。沒有隨時會響的提示聲音打斷晚餐,沒有工作群組在深夜閃動。那時的生活有着清晰的邊界。書房是讀書的地方,餐桌是用餐的地方,臥室是安眠的地方,沒有無所不在的網絡將一切模糊。那時可以專注地讀完一本書,記得每一章的起伏;會完整地看完一部電影,不被彈出的通知打斷;會在週日早晨翻閱厚厚的報紙,聽紙張翻動的沙沙聲。
那時亦是一個需要「抵達」才能看見的時代。想知道遠方的消息,就得走到報攤;想見一個人,就得穿越半個城市;想查閱資料,就得走進圖書館的書架間。每一次獲取都需要付出相應的努力,也因此,知識顯得珍貴,相遇顯得莊重。如今,我們活在一個即時、便利卻也喧囂的世界裏。筆者懷念那個沒有手機網絡的時代,不是因為它更完美,而是因為它留白了許多縫隙──讓等待有價值,讓思念有重量,讓專注成為可能,讓無聊孕育創造。那些看似「不便」的時光,恰恰為心靈保留了呼吸的空間,讓生活在每一個當下都能深深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