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人呂蒙正出身貧寒,曾經和寇準一起於破窯勤奮讀書,體會了人情冷暖,後來,當了宰相,更體會到人生的寵辱。故此,他寫了一章《寒窯賦》其中有段節錄這說,「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此賦其中寫出窮困失運之無奈!
言人或資金乃至供應物不順週轉,書語有稱為「拮据」。這辭彙有多種含意,其中最常用的是形容詞,指境況窘迫,特別是經濟困難,阮囊羞澀。拮据,本意來自《詩經》,形容辛勞操持的樣子,引申為境況窘迫。 然今多比喻於經濟上之窮窘。然而時下對於此辭,所言者皆唸作(吉據)或(結據)?聞之總覺不是道兒!且容提典論之。
拮:據《唐韻、正韻》古屑切,《集韻、韻會》吉屑切,音結。《粵音韻彙》音潔。《說文》手口共有所作也。辛勞操持。《詩經.豳風.鴟鴞》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字又據《唐韻》居質切,《集韻、韻會、正韻》激質切,音吉。《粵語正音字典》音吉。又於坊間,時人每以此字借意為「刺」之義解。 又據《集韻》丘傑切,音朅。通假「揭」字,舉也。
而据:據《唐韻》九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斤於切,音居。《粵音韻彙》音居。《說文》戟挶也。《詩、豳風、箋》韓詩云:口足為事曰拮据(結居)。境況窘迫,特別指經濟困難而言。《紅樓夢.第一一四回》手頭不濟,諸事拮据(結居)。杜甫《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詩:文物陪巡狩,親賢病拮据(結居)。
又《集韻、正韻、韻會》居御切,音據。《粵語正音字典》音據。手病也。
亦與「據」通。《前漢、揚雄傳》優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賢人君子詩賦之正也,於是輟不復為。而大潭思渾天,參摹而四分之,極於八十一。旁則三摹九据(據),極之七百二十九贊,亦自然之道也。《註》据:今據字,猶位也,處也。《漢書、酷吏傳贊》趙禹 据(據)法守正。
又通假「倨」,傲慢也。《戰國策、齊策四》据(倨)慢驕奢,則凶從之。《呂氏春秋、懷寵》子之在上,無道据(倨)傲,荒怠貪戾,虐眾恣雎自用也。
說回「拮据(結居)」一辭,粵音原來就要這讀,絕不是時所謬之吉據或揭據。尚有懷疑?且再引前人韻文,看如何協韻便清楚。
南宋 方岳《除夜》詩:「雪甕冰齏了歲除,停杯且聽話迂疎。山居雖窄可無竹,家計甚貧猶有書。但覺是非驚化鶴,不將喜怒等群狙。耦耕久與鄰翁約,春雨寧辭久拮据(結居)。」此詩詩腳處之「除、疎、書、狙、据(居)」,所協的便是六魚韻,故知此讀無訛。
又明 洪彥弼《奉別平安尹監司》「橫槊吟佳句,開筵泛玉蛆。始憂煩事務,終戒有衣袽。今夕陶歡樂,當時急拮据(結居)。潭潭黃閣上,他日待公居。」看洪彥弼詩所用到之這個「据(居)」字,就與同是詩腳的「蛆、袽、居」,協的就是六魚韻。
而宋 蘇轍《和子瞻畫魚歌》「畫魚何者漫區區,終日辛勤手拮据(結居)。已嫌長網不能遍,肯信一竿良有餘。」
另宋 黃庭堅《文安國挽詞》「七閩家舉子,百粵海還珠。往日推忠厚,窮年領轉輸。一牀遺杖屨,萬事委錙銖。豈有蒼茫恨,歸巢未拮据(結居)。」雖然蘇轍及黃庭堅此兩詩,是入鄰韻作孤雁格,但亦明顯兩位是清楚知道此處這個字【据】,讀音是居,平聲,如果不是,又如何可混鄰韻而附之。故可證於此辭彙【拮据】,粵音讀法應為結居,非今市上習非勝是之謬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