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歐美諸國以康乃馨為母親花。中國也有自己的母親花,早在二千年前業已有了,她就是萱草,又叫諼草。
按《辭海》,「萱,植物名,萱草同諼草。」我國南北各地均有生長,葉叢生,狹長,花莖細長高尺餘,夏秋間頂端開花,漏斗狀,橘紅或橘黃色,色澤艷麗,姿態優美,很有觀賞價值,花蕾作蔬菜,俗稱金針菜,美味可口,為宴席上之珍饈。
萱草有一大功效:忘了憂愁,因此別名「忘憂草」,這在多種古籍中有載,曹魏·嵇康《養生論》:「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西晉·張華《博物志》:「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萱草,又呼為忘憂草,吳中書生呼為療愁花。」《本草綱目》中,還載有其「消食、除煩熱、利胸膈、安五臟,令人好歡樂無憂,安神明目」的藥用價值。
早在先秦時期,萱草往往種在女主人居室前,《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毛傳》:「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意思是說,怎麼能得到萱草呢,種在母親居住的後院北房,讓慈母樂而忘憂。故北堂又稱「萱堂」,「後因以萱堂指母親的居室,亦即以指母親。」(《辭海》語)葉夢得《遣模歸按視石林》:「白髮萱堂上,孩兒更共懷。」
自古以來,蓋因萱草「令人忘憂」「食之令人好歡樂」,故而深受天下做兒女的垂青,他們尋覓萱草,種在母親住房的臺階下,用心栽培,使旺盛生長,葉茂枝繁,結蕾開花,為的是讓母親看着忘記憂愁,吃着心裏愉快。而萱草又是多年生宿根植物,年復一年春風吹又生,生生不息,母親年年觀賞、年年有食,無憂無慮,開開心心。
民間有語云,「兒行千里母擔憂」。故多有做兒子的出遠門時,如從軍、創業、遊歷、應試、為官等等,出於減輕慈母惦記憂慮,保持身心愉快的願望,總要在母親居室前種上萱草。
也多有文人學士將萱草入詩入文入詞,用於象徵母親,歌頌母愛。最有名的佳作,當數唐·孟郊的五律《遊子》:「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大意謂:萱草長在母親堂前的石階下,兒子遠走漂泊在天涯海角。母親倚靠在門邊眺望着,因盼兒歸來心切竟看不到萱草了。
又有元·王冕《偶書》:「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嘩。」明·朱權《荊釵記·會講》:「不幸椿庭殞喪,深賴萱堂訓誨成人。」……
「北堂植萱」,先秦時期即已口耳文字相傳,體現了母子深情,大唐以來,更以萱草象徵、代稱母親,萱草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母親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