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外籍教師Kate的香港風波 徐薏
這一背景讓許多「尷尬行為」有了合理解釋:並非故意無禮,而是生理上難以理解隱性的社交規則。支持者還列舉實例佐證其善意:錯點八百元龍蝦時,她沒有像部分遊客那樣發難,反而內疚自責,將食物分給鄰桌;買栗子時雖語言不通,仍努力與攤販交流,不懂開殼時坦然接受幫助;吃炒麵時熟練添加海鮮醬的地道舉動,更顯對香港飲食文化的喜愛。
隨着爭議升級,Kate 任教的學校卻以「學生安全」為由將其解雇。她隨後發布哭訴影片,讓輿論進一步分裂。譴責網絡欺凌的聲音認為:「搞到人哋份工都無埋,毀人生活,有咩意義?」「即使有錯,起底和解雇也太過火」,有網友直言「香港需要珍惜這樣熱愛本地的外國朋友」。而堅持批評的一方則強調:「佢明知扶手電梯逆行是違規,卻為噱頭刻意為之,自食其果」「作為公眾人物,需為自身行為負責」。
這場風波並非個例,類似因文化差異引發的職業危機在國際上屢見不鮮。加拿大曾有教育工作者因線上內容遭解雇,律師指出雇主需平衡行為規範與員工權益,而非直接終止雇傭關係。回到Kate事件,學校以「學生安全」為由解雇缺乏明確證據支撐,更像是對輿論壓力的妥協。而網路輿論從合理批評滑向人身攻擊,不僅違背理性討論原則,更可能損害香港的國際形象──正如支持者所言:「這樣對待熱愛本地的外國人,只會讓香港的旅遊與包容口碑受損」。
歸根結底,Kate事件是文化碰撞與網絡暴力的雙重產物,她的部分行為確實違背本地規範,需要反思改進;但線民也需區分「合理批評」與「過度攻擊」,給予文化差異更多包容空間,尤其是對於特殊群體的隱性障礙,社會更應秉持理解而非指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