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老江湖與統計學   方道源

統計從來都是一個不容易的學科,但即使未學過,作為打工人,可能都不自覺地當過「統計學家」,那些掛在嘴邊的「經驗之談」,本質就是日積月累的數據歸納。

上班前看見厚重的雲層,便預感要帶傘,這是對天氣變化的數據總結;老闆皺眉時從不主動匯報,是記錄了數次「槍打出頭鳥」的結果;連被視為玄學的堪輿,其實也是古人對「風向、採光、地勢」與居住體驗的長期統計。所謂「山環水繞聚氣」,不過是歸納了萬千住戶的生活經驗,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統計模型」。

到了職場,這套「統計學」更成了生存法則。見到總是邊敲鍵盤邊歎氣的同事,便知道他大概率拒絕額外工作;遇到談判時反覆翻合同條款的交易對手,就明白要準備好詳細數據支撐。我們甚至會不自覺地「統計」面相,說話時眼神遊移的人,大概率失信過;聊起目標時眼睛發亮的人,往往更有執行力。這些歸類,本質是用過往接觸的「樣本」,推論對方是否與自己的價值觀一致,快速篩掉不合拍的人,節省溝通成本。

可經驗這東西,總是「成也統計,敗也統計」。靠着幾次經歷總結出的規律,很容易變成「路徑依賴」,見過一個營銷人員違規銷售,便認定他們都是壞人;吃過一次稽核人員的虧,就再也不主動與他們合作。這時的經驗,從「快捷篩選器」變成行動的「手煞」。

這破解之法,從來都藏在「統計學」的核心裏,數據量決定準確度。所謂「用好經驗」,不是固守舊結論,而是把每一次新接觸、新體驗,都當成一組「新增數據」,不斷豐富自己的「樣本庫」。今天遇到一個貪通的稽查的同事,就更新「稽核=搞事」的舊模型;明天碰到一個堅守底線的銷售人員,就修正「銷售=違規」的偏見。

其實AI的訓練,就是通過零散的「經驗之談」,形成一套動態更新的判斷系統,既有經驗的快捷,又沒有路徑依賴的僵化。AI努力學習人的思維,某些人卻從根本地將思維自我閹割,多諷刺。

真正的「老江湖」,從不是靠老經驗吃飯,也不過度倚賴電子儀器,而是把自己活成了一台持續採集數據、不斷優化模型的「統計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