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十六浦的新護欄 徐薏
澳門十六浦附近的主要道路上,在中央分隔兩邊的位置,新增護欄沿着車流延伸,這道醒目的屏障背後,實在是政府維護道路安全的無奈──面對屢禁不止的行人亂過馬路現象,在警方人手有限、勸導收效甚微的情況下,只能用這種最直接的方式阻斷危險。
有人對此提出更激進的建議:「不如在護欄上通電,才能徹底攔住違規者。」這種說法雖極端,顯然是認為光是護欄亦不能將違規者攔下來。「規則失效」的焦慮。正如一位演藝界人士曾觀察到的,部分人似乎缺乏主動守規的意識,更傾向於「被管理」──他們執著於行為是否被「明令禁止並處罰」,而不是判斷其是否合理、文明。
網上流傳的諸多「引戰短片」印證了這一點:無論是在國內公共場所,還是出境旅遊時,總有一些人以「沒有明文規定」為由,做出失禮行徑。其實公共禮儀的邊界本無需處處標注:圖書館裏保持安靜,高級餐廳中輕聲交談,車廂內不喧嘩擾民,殯葬儀式上心懷肅穆,這些本是無需提醒的常識。可偏偏有人因「沒看到禁止牌」,便無視場合做出刺眼舉動。
就像巴士車廂裏的基本秩序,剪指甲、公放廣播這類行為,即便沒有逐條寫進規定,也顯然違背了對他人的尊重。當這類行為引發爭議時,本質已不是「守不守規矩」的問題,而是最基礎的公共禮儀缺失。
護欄能攔住橫過馬路的腳步,卻擋不住缺乏敬畏的人心。真正的公共文明自不會靠「通電的護欄」或密密麻麻的禁令逼出來的,而是源於對規則的認同、對他人的體諒。當每一個人都能主動站在文明的邊界內,那些無奈的護欄,或許才會真正成為城市裏多餘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