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Hi,Peter   方道源

打工仔都知道,世上好的上司鳳毛麟角,但這種運氣,一生之中不知能夠遇過幾個?更多時候,在現代職場裏,更多的埋怨是遇上「德不配位」的明日之星(或明日黃花)。某個業績出眾的銷售被提拔為經理後,依然單打獨鬥,同事袖手旁觀;又或者只懂責罵下屬盲落指標,最終手足無措;某技術骨幹晉升管理層後,團隊效率不升反降。

管理學有一個名詞,叫彼得效應,在等級制度中,每個員工終將被提拔到無法勝任的職位。彼得定律的核心悖論在於:職場晉升的標準往往基於「當下的表現」,而非「未來適配性」。

一個頂尖程序員可能精通代碼邏輯,卻未必具備協調跨部門資源的能力;一位王牌業務員擅長營銷客戶,卻未必懂得制定團隊戰略。當公司用「過去的成功」衡量「未來的潛力」,就像用短跑成績選拔馬拉松選手,最終只會讓提拔變成「捧殺」。

現代企業的強調發掘人才,於是更放大了這種錯位。為留住人才,許多公司將「晉升」當作唯一激勵手段,導致管理層成為「不勝任者的聚集地」。銷售排行第一的員工被火線提拔,卻因不懂團隊管理導致核心成員集體離職,他能精準把握客戶心理,卻讀不懂下屬的職業訴求;能衝鋒陷陣,卻算不清團隊的投入產出比。這種「能者上、上了不能者」,正是彼得效應活生生的例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德不配位」的蔓延會形成惡性循環。當不勝任者佔據關鍵崗位,他們往往會用權力掩蓋能力缺陷,或是死守經驗拒絕創新,或是用繁文縟節轉移注意力,最終讓整個組織陷入低效泥潭。

破解困局的關鍵,或許在於打破「晉升即成功」的單一敘事。若能建立與管理崗並行的專業崗發展通道,讓擅長技術的人專注深耕,讓精於管理的人各司其職,或許才能讓每個職場人在適配的位置上發光,而非在錯位的晉升中迷失。

講就容易,制度的設計者,擁有權力改革的人,何嘗又不是彼得效應的受益者?所以嘛,當再次看到這些明日黃花的時候,試一試大叫:「hi,Peter」,看看有沒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