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茂口岸出境,過珠海高鐵(城軌)站的橋洞後,便是桂花南路。在桂花南路的邊上,有一條寬約四丈左右的排洪渠(或者叫洩洪渠)。只要沒下雨的日子,那渠水還是蠻清澈的,至少,不混濁吧。但一下大雨,特別是暴雨,則就不同了。不單渠水暴漲,還變得污濁不堪。
那條排洪渠發端於迎賓南路與九洲大道交匯處,也就是北嶺村的邊上。最初的走勢是與九洲大道並行,到達桂花北路後,則蜿蜒曲折,並以暗渠的方式橫穿桂花北路,拐入涼粉橋,再折向炮台山,然後與桂花南路並行。之後,沿昌盛路,在昌盛大橋和港珠澳大橋之間,匯入前山河道。因為接近前山河入海口,故受漲潮落潮影響。每當漲潮之時,渠水增多,而落潮之際,渠水變少。
以前渠底為泥質,隨雨水流入渠中的砂石、泥土,很容易堆積。在涼粉橋與炮台山之間的一段,成了出名的臭水溝。記得二十多年前,那邊上的樓房價位分外低,且很難銷售出去。就是因為排泄渠裡的積水太臭了。
後來,渠底硬化,全鋪設成水泥。渠道中就不再有污泥了。但各種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還有少許商業污水,例如洗車行的,卻並無減少,只是更隱蔽,不再輕易外流。至少,不再橫流地表。看看安裝、嵌入排洪渠的渠壁上的那些污水管道,你就能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每當下大雨,尤其是暴雨的時候,管道周邊的雨水,就彙集到排洪渠裡。那些渠壁上的污水管,平時被厚重的鐵閘門牢牢封堵,但一遇到大雨、暴雨的時候,就被大水沖開,籮口大的管口,污黑之水奔湧而出。平時積壓在污水管道中的黑水、臭水,在雨水的裹挾之下,一泄而下,都從排洪渠流向前山河口,最後在澳門內港一帶沉積、沉澱下來。
圖片是在秋日的上午所拍,正所謂秋高氣爽,藍天白雲,高樓聳立。排泄渠兩邊,綠樹成蔭,渠水平穩清洌,渠岸乾淨。初看似是美不勝收之地。但遇到大雨、暴雨之日,展現的卻又一副「猙獰」面目。
流向澳門的究竟是一渠清水還是一渠污水?這就要因情況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