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開放驅動「新」未來:外資車企共享中國機遇 邵美琦 周文其

 越來越多外資企業正在瞄準中國新能源汽車新機遇,通過建項目、搞研發、促合作等方式,持續在中國增資加碼。

 筆者近日來到位於吉林長春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整塊的鋼板被送入衝壓機快速變成各個零部件,機械臂在流水線上靈活運作、精準搬運。這是大眾汽車集團體系中首條完全由中國企業設計製造的9100噸超大型衝壓產線。

 「汽車行業正在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車轉型,而中國市場提供了巨大的增長空間。」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施睿哲說,奧迪有決心和意願參與到這一發展進程中。

 本土技術的迭代更新讓諸多國外老牌車企在競爭下找到變革的動力與方向,積極調整佈局,尋求合作共贏。

 深耕中國多年的寶馬與華為近期達成合作協議,將在中國深度融合鴻蒙生態,推出多款數字化服務和多元化智能應用及功能;奔馳與中國伙伴共同推動汽車領域的電動化和數字化轉型;特斯拉更是將美國本土以外的首個儲能超級工廠項目設在中國,首批商用儲能電池近日搭乘貨輪從上海港啟程前往澳大利亞。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潛力巨大,不斷完善的營商環境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備暢通,是外資車企願意投資中國、深耕中國的關鍵因素。」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高宇寧說。

 從曾經依賴「市場換技術」的燃油車時代,到如今年產銷量突破1200萬輛、領跑全球市場的新能源車時代,中國汽車產業的創新變革備受全球矚目。中國已經建成全鏈條、完備高效的產業體系,向全球供應了70%的電池材料、60%的動力電池。

 尤其是近年來,中國政府通過購置補貼、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建設等政策措施,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營造了有利的發展環境。

 國家發展改革委不久前發佈消息,2025年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政策紅利大大釋放了消費潛力。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以舊換新浪潮中換購新能源汽車的比例超60%。

 中國消費者對技術創新的開放態度,以及在購車過程中對智能網聯技術的關注,讓外資車企找到了改革的方向,嗅到了新的商機。

 長春市特斯拉中心一位銷售員告訴筆者:「過去,客戶較多關注續航里程、性價比等,現在更加看重車輛的智能化配置,比如智能座艙、自動泊車等越來越成為消費者的必選項。」

 乘聯會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L2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達66.4%。 

 在華外國車企認為,持續打造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新車型是未來發展的關鍵。他們正積極引入更加符合中國消費者使用習慣和偏好的智能駕駛、車聯網及綠色出行方案,力圖實現市場突破。

 奧迪全球首席執行官高德諾表示,奧迪致力於把智能化、網聯化和可持續性融入品牌基因中,將快速應用中國本土創新技術與中國合作伙伴聯合開發新產品。

 中國一汽與大眾汽車集團近期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自2026年起,一汽-大眾品牌和捷達品牌將新增11款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的全新車型。「在覆蓋所有動力類型的同時重點佈局新能源汽車領域,以滿足中國客戶不斷升級的需求。」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說。

 隨著一系列「穩外資」政策落地,在華外企將獲得更多發展機遇。

 「從中國,鏈全球。」高宇寧說,「中國經濟的穩健發展、高水平開放不斷擴大,是外資加碼中國的最大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