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司警接獲兩名本澳食店東主報案,指其疑先後墮訂貨詐騙,損失合共九萬六千澳門元。警方接報調查案件,暫未有人被捕。
首宗案件的本澳男事主,為青年人,食店東主。
案情指出,事主在上月(二月)二十四日下午,收到自稱一學校的「主任」來電,訛稱需要訂購二百四十杯飲品,兩人其後互加通訊軟件聯絡。傾談期間,該名「主任」稱校方急需訂購一百盒海味,用作慈善用途,但校長與有關「海味供應商」不和,故要求事主協助。未幾,該名「主任」傳送海味訂金的轉帳截圖,信以為真的事主,聯絡「海味供應商」並轉帳六千港元訂金給對方。騙徒得手後失聯,事主查詢真正的學校證實無此事,於是向司警報案,損失六千港元。
另一宗案件的本澳女事主為中年人。
案情指出,女事主在上月(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收到一學校「老師」來電,同樣稱需要訂購食物後,再訛稱急購六十盒海味贈送老人院,事成可獲六千澳門元的報酬。該名「老師」其後傳送一張十二萬澳門元的轉帳截圖,其中六千元是報酬,其餘的十一萬四千元是海味貨款。
女事主信以為真,聯絡指定的「供應商」,對方再訛稱可給予「折扣」,只需支付九萬澳門元。女事主以為有利可圖,隨即轉帳九萬元貨款給「供應商」。隨後該名「老師」要求多訂一百盒海味,此時女事主才感到可疑,向銀行查詢證實之前「老師」的十二萬元無到帳,懷疑受騙向司警報案,損失九萬澳門元。
提防假冒中銀「消費立減金」釣魚短訊
司警局近日發現,有騙徒假冒中國銀行(澳門)的名義,隨機向市民發送釣魚短訊。短訊內容訛稱「用戶的消費已達標,可使用一元換購價值三百元的消費立減金」,以此誘騙市民點擊短訊內的連結。點擊連結後會進入一個假冒中國銀行的釣魚網站,該網站要求市民輸入信用卡資料及一次性驗證碼進行付款。騙徒在成功盜取相關資料後,會進行未經授權的大額交易。
騙徒更利用技術手段,將發送釣魚短訊的號碼偽裝成與「中國銀行(澳門)」官方號碼一致,導致市民手機將釣魚短訊的發送者識別為「中國銀行」,從而使真假短訊混合於同一對話框內,容易令市民誤以為有關虛假訊息為官方發出。
司警局反詐騙協調中心提醒,由於特區政府與商會合作舉辦的「二0二五年社區消費大獎賞」大型促消費活動即將於本月推出,騙徒可能會藉此活動之名義,發送更多以類似手法包裝的詐騙短訊,市民必須留意:
一、不論發訊者為何人,未經核實切勿隨意點擊短訊中附帶之連結;
二、任何情況下如需透過互聯網輸入個人、銀行帳戶或信用卡資料,必須循官方途徑核實資訊真偽;
三、如有懷疑,應使用司警局「反詐程式」查核風險指數,又或致電司警局防詐騙查詢熱線八八00七七七七或報案熱線九九三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