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彷彿是近十年才密集進入公眾視野的「時代病」,從學業、職場到容貌、人際,現代人似乎總在為各種事輾轉難安。常言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可面對自身無法掌控的命運,我們為何仍要被焦慮裹挾,徒增煩惱?
這種普遍的焦慮感,在容貌領域尤為突出。早前閱報有醫美從業者稱,近年街頭口罩的「新功能」是防禦「容貌焦慮」──防疫之外,更多人借口罩遮擋對自身外貌的不自信。這一現象背後,是短視頻與社交平台催生的審美變革:濾鏡加持的完美自拍、網紅博主的精緻妝容,讓「美」的標準愈發年輕化、絕對化。十幾歲的孩子開始糾結毛孔大小,二十歲的年輕人為眼角細紋焦慮,容貌焦慮已不再是特定群體的困擾,而是蔓延至不同年齡層面。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醫美機構正是這場焦慮潮的幕後黑手。他們通過對比圖、「變美逆襲」故事,將正常的外貌特徵定義為「缺陷」,把個性化差異包裝成「瑕疵」,用「微調就能更優秀」的話術販賣焦慮。本對自己容貌坦然的人,在反復轟炸下開始自我懷疑;本有其他閃光點的人,被誘導着相信「顏值才是王道」。當焦慮成為生意,心理困擾便成了醫美機構的「流量密碼」,讓本無需自尋煩惱的人陷入痛苦,甚至發展成心理疾病。
更深層的原因,在於社會競爭中「捷徑思維」的氾濫。當學業精進、才華積累需要長期投入,不少人便將容貌視為「快速突破」的捷徑。看着他人靠外貌在社交、職場獲得關注,更多人跟風加入「顏值競爭」:化妝、醫美、穿搭,投入大量時間金錢打磨外表,生怕落後於人。這種集體焦慮又反過來加劇競爭,形成「焦慮—消費—更焦慮」的惡性循環,讓醫美生意持續有利可圖。
可人生本就充滿不可控,容貌更是天生的獨特印記。「謀事在人」的智慧,從來不是讓人糾結於無法改變的外在,而是專注於能掌控的內在成長。或者是被旁人錯誤解讀,比起跟風追逐完美顏值,接納自身不完美、深耕個人能力,才是更堅實的立身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