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昨日公佈《數位時代下─家長實踐情緒教育現況與數位應用》調查結果,結果顯示有四成五受訪家長於孩子十至十二歲階段給予其手機,而有九成則會設定使用規範。服務總監葉鑑波表示,該處今年一至十月共處理六百八十個家庭輔導個案,當中兒童和青少年情緒相關的佔約三成五,反映在兒童青少年成長上,情緒健康和變化更需關注。
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昨日上午十時十五分舉行《數位時代下─家長實踐情緒教育現況與數位應用》調查發佈會,由調查團隊代表王栩琼副主任、陳浩輝研究員分享調查結果。據介紹,該處今年五至八月間以量性問卷調查形式訪問了九百六十位育有三至十八歲孩子的家長,調查結果包括:有近七成九受訪家長表示孩子近三個月最常表現出「開心」,有四成八表現為「興奮」及三成七表現「生氣」等情緒。而在家長面對孩子情緒表現所抱持的信念、態度和應對模式的後設情緒理念的(一至六分)得分上,最高為呈現出情緒教導型傾向,有四點五七分,情緒失控型有三點二七分,情緒摒除型傾向為三點零一分,情緒不干涉型傾向為最低二點四六分,反映受訪家長普遍視情緒為教導契機,傾向能同理並引導孩子情緒。
另外,結果顯示有四成五受訪家長於孩子十至十二歲階段給予其手機,而有九成則會設定使用規範,如明確限制時間、內容過濾等,有一成家長表示只依靠孩子自律,甚至沒有訂位任何規範。有八成一的受訪家長普遍認為「事先提醒」,五成二認為「平靜解釋與表達同理」、有四成五認為「給予明確、簡短的指令」是最有效應對及減少親子間手機使用衝突。
調查發現,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親子間的實體互動總時數顯著下滑,從三至五歲階最高的每周平均約十五小時,下降至九至十二歲階段最低的每周平均約十小時。約三成四受訪家長自覺親子互動時間不足夠。另外,平均約六成受訪家長選擇「戶外活動」、「聚餐」和「聊天」為實體互動首三位;家長自評的親子實體互動時間越足夠,其親子關係越親密、孩子越快樂;有質素的親子互動時光和關係的家長,愈能實踐情緒引導型傾向的教養;而在實踐情緒教育方面,約四成受訪家長表示自已缺乏知識和技巧,近六成受訪家長表示期望獲得在情緒教育的協助依次為:教導孩子正向表達情緒、提升孩子情緒調節能力、回應和處理孩子負面情緒。
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服務總監葉鑑波補充,該處今年一至十月,轄下十七個服務單位合共處理約六百八十個與家庭主題相關的輔導個案,數量與過去幾年相若,當中兒童和青少年情緒相關的佔約三成五,反映在兒童青少年成長上,情緒健康和變化更需關注。孩子情緒健康發展與家庭息息相關,如何支援家長去幫助孩子進行情緒覺和引導尤為重要。他又稱,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將加強倡導在親職教育工作採納情緒引導理念和框架,於二零二六年推出三大實踐行動,包括:一、籌劃推出「6A品格-情緒引導、數位教養」相關主題的家長支援計劃,以專題工作坊、培訓課程、社區推廣等方式,提升家長在教養上情緒引導能力及親職效能;二、加強轄下中心設施─五感體驗空間的運用,出版「父職教養」指南及「家長情緒」指南,回應家長情緒引導能力培育需要;三、推出家庭休閒時光與家庭幸福感相關之調查研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