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期發生的一宗惡劣案件,再次將該國女性安全問題推向輿論風口──一名四十歲的代理律師吉滕德拉·辛格,竟對其性侵案委託人實施二次侵犯,逃亡時跳下屋頂摔斷腿被捕。這起荒誕又殘忍的案件,讓不少人從昔日的憤怒轉為今日的失語,也引發了關於印度女性處境的深層追問。
據《印度時報》報道,二十四歲的受害人本是三名男子集體性侵案的受害者,上週四(六日)在阿格拉出庭指證後,被代理律師辛格以「協助庭外和解」為由誘騙。辛格稱深夜回家不安全,為她預訂了旅館,途中誘其喝下酒精飲料,後續又以討論案情為名留在房間實施性侵,甚至鎖門企圖禁錮。受害人借拿水的機會僥倖逃脫,次日報警,警方通過監控與訪客記錄鎖定辛格,在突襲其住所時,辛格跳屋頂逃亡致腿骨骨折,最終被拘留候審。
案件曝光後,網絡上充斥着無奈的戲謔:「印度女性不是已被侵犯,就是在被侵犯的路上」「這裏對女性而言是地獄日常」。從最初聽聞此類風化案時的憤怒,到如今的麻木無言,這種情緒轉變的背後,是印度頻發的女性安全事件帶來的心理衝擊。有人質疑,這是否是媒體選擇性呈現印度的陰暗面,導致全世界對其產生誤解?也有人猜想,或許不同文化對性侵、女性保護的定義存在差異,印度社會對這類行為的敏感度本就低於外界,才讓外界覺得「問題被放大」。
但這些猜想難以掩蓋客觀存在的困境。曾有女性朋友前往印度旅行,雖未遭遇極端事件,卻也深切感受到環境的險惡──街頭騷擾頻發,衛生條件堪憂,旅行中腸胃不適成常態。當一個國家的女性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甚至代理律師這一本應維護正義的角色,都淪為傷害委託人的惡魔,如何能讓外界放心前往旅遊、投資或移居?
印度並非天生如此,其女性安全問題的惡化,根源在於社會觀念的滯後、法律執行的薄弱與性別平等意識的缺失。所謂「誤解」或「定義差異」,更像是對現實的迴避──對女性而言,無論在何種文化語境下,不受侵犯都是最基本的人權。若不能從制度上強化對女性的保護,從觀念上根除性別歧視,印度不僅難以擺脫「女性地獄」的負面標籤,更會錯失發展的機遇。這起律師性侵案,不應只是一則讓人失語的新聞,更應成為推動印度社會反思與變革的警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