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1月8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吳一帆)近日,中國網友「吃瓜」吃到了清朝皇帝康熙身上,關於「康熙生父為洪承疇」的野史假說在網絡上爆火,傳聞稱洪承疇「狸貓換太子」云云,並列舉一系列所謂「證據」,引發廣大網民熱議。對這一誇張的「野史」假說,中國中央民族大學社會學與民族學學院副教授嚴實等專家公開發文予以駁斥,以正視聽。
據史料記載,洪承疇是明末清初一名頗具爭議性的政治、軍事人物。他代表明朝統兵與清軍作戰,被俘後降清為臣,參與清朝中央佐理機務。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疇去世,清康熙帝追贈他為少師,賜謚號「文襄」。
近期甚囂塵上的「康熙生父為洪承疇」這一傳聞的所謂證據是,洪承疇「狸貓換太子」,康熙帝後人──清光緒帝Y染色體遺傳標記與清朝皇室愛新覺羅家族沒有關係等。
面對相關網絡傳言,中央民族大學社會學與民族學學院副教授嚴實在微博發文予以澄清,並積極同網民展開討論。嚴實提到,分子人類學作為研究,採樣過程十分嚴謹,需要當面抽血,涉及重要家族,不僅需要看身份證,還需要問家譜;若涉及愛新覺羅這種重要家庭,還需要請教清史專家,不會僅憑抽樣者一面之詞就相信其身份。而商業測試公司,採樣基本靠抽樣者寄送唾液,用戶身份、祖源信息全靠自填,可信度難以核實。
嚴實表示,自己曾在2019年採樣過清雍正帝(康熙之子)第五子和恭親王弘晝的後代,結果確實來自努爾哈赤C2b1a2b1-F14751這條支系。他提到,分子人類學是一門相當年輕的學科,國際上,古DNA取得突破是在2010年,因此他質疑部份假說中提到的「光緒的Y染色體是O1b-F1759」,因為「在2003年或2008年,搞考古或文博的人是基本想不到去做古DNA的,當時也沒這個技術。至於後來光緒遺體的保管單位是否後來想過去測古DNA或者聯繫過誰,我確實不知道」。
據公開資料,嚴實是首位通過DNA研究確定清太祖努爾哈赤Y染色體類型的分子人類學研究者。他主要從事分子人類學與語言演化研究。2025年,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山東傅家遺址古DNA研究成果,揭示距今4750至4500年前兩氏族母系社群結構,為中華文明探源提供關鍵證據。
對於最近這一段康熙身世「野史」之爭,中國社會輿論也多有關注。譬如,「澎湃新聞」主筆沈彬6日對此發文寫道:「『康熙是孝莊和洪承疇生的』……作為一組段子,一笑了之,也無傷大雅,怕的是:參與者太熱情,身陷其中,就怕段子說著說著,就當了真;謊話編著編著,就動了感情;謠言傳著傳著,就覺得『野史真香』。」
「極目新聞」評論員屈旌7日則評論道:「野史可以『野』,卻不能『發瘋』。當曲解和獵奇壓倒理性探討時,當懷疑一切成為普遍態度時,歷史將不再是社會共同記憶的基石,而淪為任人肆意塗抹的畫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