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槌起落間,青黑的石片隨之應和,叮咚之音悠揚悅耳。在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每天都會上演這樣的「石頭音樂會」。
教室內,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編磬、磬石琴代表性傳承人楊慧敏敲擊編磬,磬聲厚重;學生們則彈奏磬石琴,琴音清越。他們的樂器都取材於當地的靈璧石。
靈璧石是中國傳統觀賞石的代表之一,其中的磬石又稱「八音石」,因敲擊時音質清脆,自古便被用於製作打擊樂器「磬」,如殷商時期的虎紋石磬。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太空播放的樂曲,正是由靈璧磬石製作的編磬演奏。
基於編磬原理,靈璧的專家近年研發出更便於攜帶和演奏的磬石琴。楊慧敏說:「磬石琴依據石片的長短厚薄來定音,有16片到40多片等不同規格,音域更為豐富。」
為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該校於2021年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院,下設磬石琴、泗州戲、鍾馗畫等八個社團,每年培養200多名學生。
「三天不練手生,學生每天都要練習數小時。」楊慧敏說,與金屬或木質樂器不同,石質琴片既脆且貴。演奏時,全靠手腕發力,手臂的蠻力極易導致琴片損毀。
學生陳晨坦言,初學時總掌握不好力度,如今已能流暢敲出《茉莉花》的旋律。「剛開始覺得很難,但每天練習,慢慢就找到了感覺,好像真的能跟石頭對話。」
多年來,楊慧敏曾攜琴赴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演出。在海外,這件石頭樂器常令觀眾驚嘆。「他們不相信這是石頭做的,親自試過後都竪起大拇指,連連稱讚『厲害』。」
楊慧敏表示,磬石琴曲目多由現有音樂改編,她計劃與專業作曲家合作創作原創作品。目前,她已將磬石琴與泗州戲、黃梅戲等地方戲曲結合,創排《靈璧磬石多奇幻》等戲歌。此外,還開發AR教學系統,以科技手段還原千年編磬的演奏場景。
安徽省靈璧石協會會長黃國強表示,這種跨界融合是靈璧石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的靈璧石已從單純的觀賞石,拓展出磬石琴、文房四寶、茶具等多元業態。協會通過舉辦文化節、博覽會,推動其與旅遊、文創、音樂等領域結合,將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當代文化產業動能。◇(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