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不震)澳門會員制食肆的觀察  聶風

 提到「會員專用」「會員獨享」的食肆,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或許是「差別待遇」,但在澳門,多數會員制食肆更偏向「福利優惠」而非「嚴格限制」,模式也隨需求靈活調整。

 澳門常見的會員制食肆,多以「折扣讓利」為核心。比如娛樂場度假村的會員制,本質是通過積分、折扣吸引顧客再次惠顧;陸軍俱樂部、紅酒協會這類場所,會為會員和非會員設置不同定價,會員憑藉入會費、年費換來專屬優惠,既維繫忠誠度,也讓會員更傾向選擇內部餐廳用餐。真正嚴格限制非會員進入的,反而少見——像高爾夫球會、馬會的內部餐廳,早年因場地受限,僅對會員開放,但後來也偶會對外營業。畢竟單靠會員消費難以支撐運營,調整策略開門迎客,成了情理之中的選擇。

 還有一類特殊的「會員食肆」,就是機構專屬食堂。酒店、賭場、大學等機構,會為員工或學生開設食堂,依託機構補貼,定價極低甚至免費,但僅服務特定人群,是基於「內部福利」的專屬模式,與商業食肆的會員制截然不同。

 早年澳門也曾有過一些「小眾會員食肆」,甚至帶點「灰色地帶」的傳聞。比如水師廠的食堂,印象中曾是完全開放狀態,菜式有特色,只是多年未去,如今是否變化已難知曉;而財政局、交通局的「公務員食堂」,更多是坊間傳聞,非內部人員難以接觸,真實性無從考證。

 說到底,澳門的會員制食肆,本質是「經營策略」與「用戶需求」的平衡。若收取高昂會費,為會員提供專屬服務無可厚非;若只是常規商業運營,「會員制」更像吸引顧客的「甜頭」,而非隔絕非會員的壁壘。畢竟在澳門這樣注重民生與生意的城市,「開放」與「包容」,往往比「專屬」更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