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規錄)學生在數學科的遺忘速度  蒙特

 筆者相信不少數學老師都曾試過,在上星期講解的重點知識,一星期後學生已茫然無措;又或者到期末複習時發現學生對著所有知識形同全新內容。老師們常半帶打趣地嘆息:「你們把數學知識統統還給我了!」戲言背後,筆者認為值得深思的是,為何學生在數學科的遺忘速度如此之快?

 筆者認為,數學知識遺忘快的核心原因有三。

 首先是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理解淺層化。數學的概念、定理、公式多帶強烈抽象屬性,很多學生學習時未有理解知識內涵與邏輯,僅機械背誦公式、模仿解題。比如學函數時,只記「兩個變量間的對應關係」,卻不懂其實際意義;掌握等差數列求和公式,僅會代入計算,不清楚推導過程。這類淺層學習,讓知識難在頭腦中形成穩固記憶鏈,一旦脫離反復練習便易快速遺忘。

 其次是知識運用局限與練習碎片化。數學的生命力在於運用,但不少學生的數學學習「學用脫節」。課堂知識僅能用於完成課後標準化習題,難與現實生活或其他學科聯繫。例如,熟練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卻不會用於計算購物優惠、規劃行程;學會幾何圖形性質,卻看不出建築、藝術中的數學之美。同時,練習碎片化加劇遺忘,學生的數學練習多限於當堂練習、課後作業,缺乏系統複習與整合訓練,舊知識在無有效鞏固下,便會被新知識邊緣化,最終遺忘。

 最後是學習興趣缺失與被動心態。不少學生將數學學習視為「任務」,上課被動聽講、缺乏思考互動,課下應付作業、無主動鑽研熱情。這種被動心態,使學生難與數學知識建立深層情感連結,也無法獲得學習成就感。當學習成了枯燥負擔,學生自然不會主動鞏固知識,遺忘速度加快也在情理之中。

 數學知識的記憶與鞏固,從非單純「重複背誦」,而是理解、運用與興趣的結合。只有讓學生真正走進、理解、運用數學,才能減緩遺忘速度,讓數學知識內化為自身能力,教師應強化知識直觀教學,通過實例、情境模擬幫學生理解知識本質,設計聯繫實際的教學內容與習題,讓學生感受數學實用價值,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索」,深入理解知識邏輯,加強系統復習,並嘗試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筆者相信,這不僅是提升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更是培育學生科學思維與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