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重在參與 李倩恩

記得以前內地凡是開體育運動會,無論學校組織的,還是其他單位組織的,似乎約定俗成一般,總有一條長期不變的標語出現。那標語就八個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意思很明顯,開運動會的主要目的,在於增進友誼。至於比賽成績,卻放在第二位。可能當下的年輕人會感覺不可思議,但當時的現實就是如此。當時,還有一句很流行的話語,叫「重在參與」。不少領導在開幕式上的講話,都少不了這幾個字。那意思也很明顯,能不能取得名次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參與了,經歷了,沒有做旁觀者。

澳門馬上就要和粵港一起合作舉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還有第十二屆殘運會暨第九屆特奧會。作為主辦地之一,澳門派出了近六百人的代表隊,此外還有一千五百人的志願者,這可謂是盛況空前的。然而,殘酷的現實又同時提醒我們,別看澳門的代表隊異常龐大,人數眾多,但要在獎牌榜上佔據顯眼位置,幾乎不可能。

全國三十多個兄弟省市自治區,還有解放軍、生產建設兵團等,就澳門人口最少。若按人口的基數來選拔運動員,人家可能是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裏選一個,而澳門卻是幾千至一萬人裏選一個。這裏邊的差距自然可想而知。如果再加上場地的限制,各類體育設施的不足,平常訓練的有限,專業運動員的稀缺,等等因素,澳門在運動會的短板,更是一言難盡。現實不容我們樂觀。

但作為東道主之一,澳門又不能不全力以赴,所謂先盡人力而後就看天意吧!套用內地以前的老話,那就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更是「重在參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