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實中被邊緣化的個體而言,參與一場虛擬圍攻可能是他們獲取關注和成就感的最低成本途徑。而這,無疑也是對現代人精神貧困的莫大諷刺。
所以,比有意為之更令人痛心的,其實是這樣的底層互害。自己生活在陰溝裏,還要將泥巴扔向星空;自己跳不過龍門,也不允許別人去跳。這種底層間的相互拖拽與拉踩,宛如一場沒有贏家的黑暗遊戲,讓人陷在原地無法向上。這樣做的最終結局只能是讓所有人都墜入更深的深淵。
然而,若僅僅只是盯着個體道德淪喪不放,便可能會忽略了對一場場網暴悲劇的更深層誘因的探尋。被批評的那些行庸常之惡的人,很可能是被動進入了一個不允許善良、甚至懲罰善良的系統。在演算法的隱形驅動下,作惡不一定是純粹的個人選擇,也可能是一種被系統默許甚至鼓勵的行為模式。造成這一系列悲劇的根源,或許是背後悄然運轉的精密且冷酷的某些數字平臺。
數位化時代,演算法精準拿捏人性的弱點,偏好給大眾推送有爭議的內容。加之憤怒和仇恨的聲浪比理性的聲音更容易被傳播、被接受。在注意力經濟邏輯下,平臺演算法相當於在無形中為惡的傳播安裝了加速器。爭議性、對立性內容被優先推送,理性聲音反而被雪藏深埋。資本追逐流量的本性,使得惡評經濟與「人血饅頭產業鏈」得以形成──痛苦成為商品,毀滅帶來收益。
每一個微小的惡意舉動都可能掀起無法挽回的風暴,而每一個微小的善意之舉也同樣擁有改變社會生態的力量。要打破惡的惡性循環,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唯有喚起我們的共情能力,才能對抗日益彌漫的虛無與冷漠。作為教育者,應有意識培養數字時代的公民素養,使純良的孩童們,既能警惕他者之惡,亦能反省自身之潛惡。唯有持續地思考、判斷並承擔,才能避免成為惡之風暴中的一片無知無覺的翅膀,才能讓這個被數字重新編織的世界,不至於一次次上演充滿哀嚎而少人應答的黑暗狂歡。
蝴蝶扇動翅膀可能引發風暴,但一隻蝴蝶也可能引領春天。每一個微小的善意,每一次對惡意傳播的拒絕,都會讓這個數字世界變得更好一點。畢竟,沒有人願意生活在一個充滿惡意、任何人都可能被無緣無故摧毀的世界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