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成語,是我們較常聽到的,意思是即使失去或者得不到,也不一定是壞事。相對現代,我們也許會同時聽到有人表示慶幸「逃過一劫」。「逃過一劫」的意思,一般是指逃過一場劫難或逃過不好的事情。
關於與逃過一劫的相關事件,在我的記憶裡最深刻的,相信是在2000年初之時,某天朋友駕車與我同行,在經過某個十字路口之時,有一台電單車(機車)在讓先線衝了出來,直駛向坐在副駕駛座的我,幸好當時電單車司機成功煞車,與我只是數步之距,我記得當時我是人呆了的,全身無法動彈,與死亡只是一線之隔的感覺,真的十分深刻,也慶幸我逃過一劫。然後,便是多數發生在旅行之時,例如天氣變壞,暴雨、颱風、淹水等,往往在我們離開當地後才發生,也有朋友經歷過在離旅遊當地後,翌日便發生地震了。最近的話,也就是原本定了要與老公去看煙花表演,而且還訂了枱,計劃邊吃邊欣賞煙花,可是因為颱風天,煙花取消了,訂枱的餐廳也表示取消原定的安排和會退款。同一個晚上,有一個大型戶外的演唱會,人數有萬多人,事後看到一些網上消息表示,演唱會結束後,疏散人群的交通安排有遇到狀況,假若我們那邊煙花演出也是如期,會否更不沒有足够的交通安排疏散觀眾呢?
若由心理學方向了解「逃過一劫」,按網上資料所示,它是客觀事情與主觀感知的叠加,例如威脅的真實性,存在明確的潛在負面結果。威脅被解除了,負面結果被主動或被動規避。意識性方面,個人對規避過程的主觀感知。卡尼曼(Kahneman)和特沃斯基(Tversky)於1982年提出了與相關理論—反事實思維(Counter factual Thinking):「如果……就會……」。人們會想像比實際更嚴重的結果,把威脅放,使自己更強烈感受到「逃過一劫」。拉扎勒斯(Lazarus)也表示,「躲過一劫」的感受強度,與「初級評估的威脅程度」正相關。心理學家懷斯曼(Wiseman)提出歸因方式影響「逃過一劫」如何被解讀為幸運。幸運者傾向於將「逃過」歸因於「外部偶然因素」,非幸運者更可能歸因於「內部可控因素」或「純粹巧合」。
2003年,懷斯曼完成了一個「幸運者vs不幸者」環境注意力實驗,自認為幸運者與自認為不幸者各50名,讓他們在5分鐘內閱讀一份報紙和數出報紙裡所有數字的總和。其實在報紙第2頁有一行醒目的紅色文字——「找到此文字的人可獲100英鎊獎金」,且文字下方直接標注了「數字總和為54321」。結果顯示,72%幸運者發現隱藏消息,不幸者只有14%的人發現這消息。由此可以推論,幸運者更容易察覺環境中的潛在威脅或機會,更有可能逃過一劫。
由以上來看,傾向正面和積極的人,更容易為自己帶來好運,逃過不好的事情。◇
圖片來源:網上
https://sweetmoonblog.wordpress.com
https://www.facebook.com/MiracleLife.Cheri
https://www.facebook.com/sweetmoonspiritual
https://www.facebook.com/artcheri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