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日常)內向者   向南

從開始寫專欄以來,每年若不是有工作在身,基本都會出席作者年度聚會,為的是感謝朋友鼓勵。對於內向的人,走進社交場合多少會讓人坐立不安。我相信同場不少作者本身,多少都有點內向,否則大家都不會那麼沉醉於閱讀和寫作,甚至有些人讀書和工作都選擇文藝方向。

工作和生活多少會改變我們,這些年看到有些作者、編輯,從最初跟我一樣乾坐發呆,到開始會找機會搞氣氛、和旁邊陌生的文友交流、互換名片和微信號⋯⋯都和我日常工作應酬一樣,就是有實際需要加上開始有了些經驗,現在聊兩句、喝兩杯就不像以往那麼難受了。

從孩子身上也發現這點,像我女兒出生不久之後跟我到臺灣生活,由於多次轉託兒所,看得出她為了適應環境,漸漸就學會了透過不斷與人講話,儘快獲得老師好感和同學的關注,語言能力和人際關係都進步得好快,學校的老師都說她適應力強。當大家都以為她是個外向小孩時,我們作為父母在日常觀察卻發現,其實她是刻意在兩種模式之間切換。當她處在社交焦慮的情況下,就會選擇換成外向型,用不斷講話來減低焦慮感。而她自己最開心的狀態,還是遺傳自我的宅女模式……

直到現在,如果可以選擇,女兒還是喜歡讀書和留在家中,相對不太喜歡需要與人相處的場合,而且特別不喜歡人多的地方。去旅行時會想留在酒店游泳,假期如果沒有特別想看的電影,也不會勉強出門,留在家裏一邊吃着下午茶,一邊看舊電影和電視節目,她反而更加輕鬆自在。因為看過她的「話癆」模式,現在我不再怕她在社會混不下去。趁現在還可以讓她自由選擇,我想值得給她再多「宅」一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