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青藏高原荒漠化治理    李琳海

36歲的何克林老家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近日筆者見到他時,他和同伴正在海南州共和縣鐵蓋鄉拉干村的一個治沙點進行苗木種植。用高壓水鑽打好眼後,他們將青楊、烏柳等苗木種在草方格沙障中,同時撒播檸條、沙蒿等種子。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荒漠化對全球生態安全、消除貧窮、社會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均有較大影響。

談起小時候和風沙為伴的日子,何克林眉頭緊鎖。他的家鄉貴南縣是青海沙漠化土地分佈較廣、沙化危害比較嚴重的地區。20世紀90年代,沙漠化土地面積達342萬畝,其中沙漠面積142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14.2%。沙漠每年以5至15米的速度向東南肆意擴展蔓延,出現「沙逼人退」局面。

「小時候一到冬春季節,風沙過後,感覺天都是黑的,膽小的孩子都不敢獨自去學校。現在,持續治理扭轉了風沙危害持續擴大的局面。」何克林說。

位於青藏高原的青海平均海拔4058米,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美譽。青海大部分省域為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生態環境關係全國可持續發展。

筆者從貴南縣了解到,從1996年單一的楊柳插桿到現如今的容器育苗、種子包衣種植,從礫石固沙、黏土沙障等單一的工程固沙到現如今「喬灌草結合、封造育並舉」的複合治沙,該縣森林覆蓋率由1996年前的2.6%提高到19.24%,治理沙化面積達195萬畝,40餘萬畝沙漠得到有效治理。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修復處處長馬建平介紹,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青海仍面臨諸多客觀條件制約,例如青海沙化土地面積1.85億畝,佔國土總面積的17.2%,點多、面廣、類型複雜。加之青海特殊高寒乾旱氣候,「五月飛雪、九月霜凍」是常態,每年施工期只有短短5個月,種草復綠的「窗口期」僅有2個月,給工程建設帶來挑戰。

據了解,針對特殊自然條件,林草部門科學選用固沙材料,種植耐寒耐旱抗風沙種苗,努力提高治沙成效。此外,針對地方配套資金難題,財政部門明確省與市(州)縣8:2配套資金分擔比例,有效減輕基層財政壓力。2024年全省下達配套資金1.7億元,2025年已下達2.4億元,確保資金穩定投入。

青海海南州共和縣沙珠玉鄉曾是一片風沙肆虐的土地。沙珠玉是典型的高寒荒漠沙化地區,素有「風庫」之稱。20世紀50年代,全年8級以上大風天氣達到60餘天,「三颳四種」「一颳一挪窩」的現象屢見不鮮。

經過系統治理,沙珠玉鄉沙漠化土地面積從90%降到12.3%。「三北」工程啟動以來,沙珠玉通過「工程固沙+生物治沙+科技治沙」治理模式,在沙珠玉地區共營造防風固沙林1.49萬畝,設置沙障4.8萬畝,建成1.05萬畝的治沙樣板示範區。

如今,海南州政府在沙珠玉鄉周邊的塔拉灘上建起世界上最大的集中式光伏發電園區。目前已建成2100畝生態光伏牧場,形成「板上發電、板下治沙」的生態治理模式,促使塔拉灘風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植被蓋度恢復到80%。

曾經黃沙滔滔的戈壁,如今變為「光伏羊倌」的樂土。葉多家住共和縣鐵蓋鄉下合樂寺村,依託光伏園區這個新的「牧場」,該村村民改變了過去「逐水草而居」的放牧模式,光伏板下長大的「光伏羊」走俏市場。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杜平貴說:「從柴達木的戈壁風沙到共和盆地的流動沙丘,從黃河源頭的凍融荒漠到青海湖畔的碧波蕩漾,綠色長城在高原大地不斷延伸。我們正以『一步一鎬刨綠洲』的堅韌,『綠富同興』的執念,書寫江源綠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