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在北京通州大運河畔「看·見殷商」 羅鑫

 商代女將軍婦好可能無法想象,三千多年後,自己會在AI技術的幫助下實現與現代觀眾的「對話」,講述自己征伐四方的傳奇經歷。

 在位於北京通州大運河畔的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對鸮尊、亞長墓出土的牛尊、山東青州蘇埠屯遺址出土的一對「亞醜」銅鉞等338件(套)文物珍寶薈萃一堂,共同鋪展殷商文明圖景、尋溯中華文化。

 首都博物館館長郭京寧介紹,「『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看·見殷商」展覽的展品涵蓋8處10次「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成果,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進京亮相。

 一片甲骨驚天下,千年漢字貫古今。從展覽入口旁巨大的甲骨文「商」字數字裝置,到一片片記載商代祭祀內容的甲骨,展覽中遍佈甲骨文元素,吸引眾多觀眾一探漢字的源頭,感受生生不息的文脈傳承。

 「百年前,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甲骨文,印證了《尚書》中『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的記載,打破『東周以上無信史』的質疑,實證商朝的存在。」首都博物館研究館員、策展人高紅清說,「隨著發現的甲骨日增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商王世系表也日趨完善,與《史記·殷本紀》所載的商王世系相對照。」

 殷墟亞長墓出土的牛尊是展覽中的「頂流」。牛頸下部與器蓋內壁有銘文「亞長」二字,據專家推測亞長是商王朝南部「長」國的部落首領。牛尊通長40厘米、帶蓋高22.5厘米,別致的造型、繁縟的紋飾,從中可以一窺晚商青銅技藝的精湛。

 2024年以來,西北工業大學青銅工藝研究團隊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單位合作,通過考古學觀察、三維建模、關鍵參數測量與計算等步驟,成功復原牛尊的澆注與凝固過程。

 「商代是青銅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青銅器塑造了商代社會,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權力形態。」高紅清說,商代文化的足跡,從中原一路延伸,直到四川地區,影響到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

 在高紅清看來,雖然一些文獻對於商代歷史的記載比較粗略,但是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考古人員利用地層關係、遺跡組合等細節,重構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發展圖景。

 「殷墟作為晚商都城的確認,為探尋早商和中商文化奠定了基礎,並對夏文化的探索亦多有啟發。」高紅清說。

 山西博物院館藏的飲酒器——龍形觥也亮相展覽。它整體呈弧形犀牛角狀,分器身和器蓋兩部分,器型獨特。器身前部為昂起的龍頭,器身兩側有四系,以備懸掛使用。器身側面,以陰線刻畫的鱷魚紋顯得尤為驚豔。

 「商代文化正是影響到黃河、長江流域,青銅紋飾上揚子鱷的形象才變得常見。」高紅清說,甲骨文與青銅器,在廣闊的商朝疆域上,整合形成了商朝「和而不同」的多元一體文明機制,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包容性。

 在展覽末尾,還有「彩蛋」環節。《哪吒2》影片中出現的平民酒具、用到的樂器、東海龍王的武器、結界獸的武器,分別從商代的銅觚、銅鐃、玉刀、虎紋鉞中找到原型。

 據了解,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將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的固定舉辦地,為觀眾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