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澳有不少神功戲在上演,從早些時候的《土地誕》《哪吒誕》《天后誕》,到稍後的《譚公誕生》,信眾都請來了戲班響鑼,為坊眾善信獻上一台一台的神功戲,情況真是十分的熱鬧。
作為神功戲的粵劇極受大家的歡迎,發展到今天,其藝術性已是頗高的了,可以去到大型的音樂廳演出,有關粵劇的伴奏樂隊,俗稱叫作棚面,其編劇也是有大有小,常見的是十多人的組合,包括有敲擊樂,拉弦樂器,彈撥樂器和吹管樂器等等,當中最重要的是敲擊的掌板和高胡的頭架兩位樂師,是棚面的主角。
從三十年代開始,粵劇樂隊的樂器開始引進了西方的樂器品種,以豐富樂隊的性能,有甚為成功的效果,當中最為著名的當是用小提琴來代替頭架高胡了,因為小提琴是西方最理想的樂器之一,其音色,技法和效果等,都能將粵劇伴奏唱腔做得很好,所以有一段時間用了它來做棚面的頭架,出了很多名家,那時人們叫小提琴為梵鈴,其位置和作用十分重要。
用小提琴來伴奏粵劇,其效果是很理想的,不過近年也有用回高胡作頭架,因為隨著樂器製造的日益精良,加上演奏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提高,為了保存傳統特色,也有用回高胡的了。
在吹管樂器方面,常見的是用色士風來代替喉管,色士風因為其音色,音準,協調性和演奏技法方面,都十分適合伴奏粵劇唱腔,所以目前是常被應用的到,至於曾短暫時期引用的小號,單簧管等西樂器,則很快就退出了舞台,不再使用了,只是色士風常被應用而已。
此外在大型的粵劇伴奏樂隊中,我們會看到使用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這兩件樂器因為其性能頗佳,加進樂隊中有理想的效果,所以也常被使用來代替我們樂隊的低音樂器。
最後要一說的是木琴,有一段時期粵劇唱腔伴奏效果甚為理想,但不知是何原因,近代卻較為少用,說木琴是西方樂器也未必盡是,因為最早出現在九世紀時期,國內外都可見到,只是西歐用的較為廣泛,我們就說它是西方樂器而已,反而琵琶和洋琴,都是由西方傳入,但已隨俗發展,成為我們常用的樂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