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圈粉」挪威青年  郭佳

 「那可比我們玩的『重』多了!」挪威青年愛德華是一位重金屬音樂愛好者,憶起第一次聽到中國蒙古族呼麥和馬頭琴演奏的感受,他由衷讚嘆。「從那時候起,我就愛上了馬頭琴。」

 近日,記者在「國馬頭琴之鄉」——吉林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蒳荷芽社區舉辦的非遺培訓班見到愛德華時,他正全神貫注地與十幾位中國馬頭琴愛好者一起用刻刀雕刻馬頭。

 馬頭琴是中國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琴桿、音箱多為木質或皮質,琴弦、琴弓則以馬尾製作。「挪威也有類似的樂器,但祗能表現簡單的音樂,聲音遠不如馬頭琴豐富。」愛德華說。

 今年34歲的愛德華三年前到中國的高校攻讀中文、經濟管理等專業,他的女朋友是松原人。大約一年半之前,愛德華來到女朋友的故鄉,其間遇到了吉林省馬頭琴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白蘇古郎,遂拜其為師,跟在身邊學做馬頭琴。

 白蘇古郎潛心製琴30餘載。他製作的馬頭琴音域寬闊,音色乾淨,既能表現萬馬奔騰的壯闊場面,也能表現鴻雁歸鄉的繾綣之情。「愛德華是我第一個學成的『洋徒弟』。」白蘇古郎告訴記者,過去一年多,他每天下午一點都準時來學琴,風雨無阻。

 馬頭琴製作工序不算繁複,難在精緻。雕刻要精緻,聲音更要精緻,細微之處見真功夫,製作一把好琴往往要耗時一兩個月。「愛德華沉得住氣,看得出他是真喜歡,這很難得。」白蘇古郎說。

 愛德華常與白蘇古郎交流演奏心得,因而不僅習得製琴手藝,更練就一手不錯的琴藝。見記者來訪,他興致勃勃地用馬頭琴演奏了一段挪威民間小調,極為悠揚悅耳。

 到中國三年半的時間,愛德華已熟練掌握2500餘個漢字,還和師父學到一口流利的東北話。「按照中國的十二生肖,我是屬羊的,所以既是『羊人』,也是『洋人』。」每次談到這個話題,他都感嘆一句:「中國文化太有趣了。」

 在中國學成後,愛德華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回挪威儲備製作馬頭琴的木料。他說,挪威天氣寒冷,楓樹長得慢,因此木質很好,非常適合製琴。「我也要把這門手藝帶回挪威,讓更多人了解它。」

 在蒳荷芽社區,愛德華有很高的人氣,社區居民都很喜歡他,他還曾受邀協助白蘇古郎在當地學校上馬頭琴非遺課。他坦言,當地人學習非遺技藝的熱情非常高,特別是在週末,大人小孩都參與其中,他非常喜歡這種氛圍。

 「我最晚明年夏天就會回來。」愛德華對中國的朋友們說,「這裡還有太多我沒有學習過和體驗過的迷人文化。」◇(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