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小百科)韋編三絕
春秋時期,紙還沒有出現,書大多是用竹簡做成的。一部書要用到很多竹簡,人們用皮繩將竹簡按次序編連在一起,就叫「韋編」。
孔子晩年時,喜歡《周易》。《周易》是一部複雜深奧的書,為了透徹理解書中的內容,孔子每天都會反復翻看它。看的時間長了,連著竹簡的皮繩就被磨斷了。每次磨斷後,孔子都會及時地將書修補好,再繼續閱讀。這就是成語「韋編三絕」的由來。
有連山,有歸藏,
有周易,三易詳。
(資料來源:《三字經》)
春秋時期,紙還沒有出現,書大多是用竹簡做成的。一部書要用到很多竹簡,人們用皮繩將竹簡按次序編連在一起,就叫「韋編」。
孔子晩年時,喜歡《周易》。《周易》是一部複雜深奧的書,為了透徹理解書中的內容,孔子每天都會反復翻看它。看的時間長了,連著竹簡的皮繩就被磨斷了。每次磨斷後,孔子都會及時地將書修補好,再繼續閱讀。這就是成語「韋編三絕」的由來。
有連山,有歸藏,
有周易,三易詳。
(資料來源:《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