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日常)識貨 吃貨
習慣了從線上平台訂購生活物資後,許久沒逛超市。沿着貨架來回踱步,偷聽身旁顧客的採買攻略,或被超市員工當成神秘顧客,或被當成怪人;反正耗在超市裏所獲得的快樂,比得上主題樂園。之前只在手機熒幕裏看過的商品,如今都能見到實物,拿在手上仔細端詳,優缺點更是明顯。
優質商品應該放在當眼處,好讓識貨的顧客發現並帶走,而現實偏偏相反,有些好東西被藏在貨架最深處,不見天日,而質量平平的卻被優待,整齊排列在顧客的視線範圍內,不用踮腳伸手去取,也不用彎腰低頭來拿,上架的高度剛好落在眼前,是燈光最亮處,舞台正中央。
商品暢銷的原因到底為何,是質量優良,還是銷售方式得宜?再觀察貨架,同一個品牌,不同口味,不同尺寸的產品能佔滿多數空間,剩下的邊邊角角,再由其他品牌的同類型產品瓜分。若談及某種零食,例如梳打餅乾,有些資源不佔優的品牌實在不會被人記得,反而能夠被提起的,又未必是人們的心頭好。
識貨是種讚美的話,那麼辨別事物的優劣應該是種不錯的能力,畢竟識貨之人總能用上好東西。如果你在超市發現有人蹲在角落,先不要驚慌,可能是我正在識破貨架的詭計,試着把機會還給被剝削的小眾,梳打餅乾也好,文學或音樂也罷,是好東西就該被識貨之人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