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人工智能+」催生行業新變——中西部多地走訪見聞 農冠斌 吳燕霞

 鋼鐵廠的轉爐被裝上「火眼金睛」、醫院的AI助手開始「履職」、車間的AI「質檢員」實現精準質量把控……筆者近日在中西部多地走訪發現,以「人工智能+」為引擎的產業變革正加速推進,他們將AI的種子深植於千行百業。

 看應用 新場景不斷湧現

 在廣西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煉鋼廠內,「AI煉鋼」讓生產效率進一步提升。早年間,工人們需憑經驗「望火斷鋼」,判斷結果受個人經驗影響較大,還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如今,通過各類探頭和AI算法,可以實時捕捉並解析火焰顏色、形狀、亮度等信息,精準指導投料與生產。

 「我們把人工經驗『翻譯』成數字語言,在AI的幫助下,不僅減少了人工誤判造成的損失,還能用更小的投料量產出更好的鋼。」廣西鋼鐵煉鋼廠技術專家陸志堅說。

 AI也可從鋼花飛濺的車間延伸到救死扶傷的醫院。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近日引入DeepSeek大模型基座,推出基於本地部署的大模型應用。「在系統中錄入患者主訴、病史等信息,點擊『病情分析』,就可以直接調用大模型。」三峽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張建明說,大模型給出的答覆包括該患者可能的疾病假設、建議的檢查項目等內容,成為醫生治病救人的得力助手。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大模型的開發和商業化應用為AI在更大範圍和更廣領域的「擴散」創造了條件,中西部地區開始出現AI產業創新場景,共同推動我國AI產業的發展。「以AI技術引領生產力變革式發展的時代已經來臨。」湖南省科技廳前沿技術處副處長譚浩說。

 謀發展 新產業蓬勃興起

 轉身、踱步、奔跑……在一家石化工廠裡,一隻訓練有素的「特種犬」不僅可以靈活避開障礙,還能在每個油罐前停留10來秒就隔空掃描出罐體內部的液位和壓力等數據,自動分析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這是位於重慶兩江新區的七騰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的防爆四足機器人。公司負責人介紹,相較於傳統工業機器人的「固定程序+機械臂」組合,這款智能機器人具備「多模態感知+大腦決策」功能,可以適應更為複雜多變的環境。

 「人工智能催生的不僅是技術迭代,還有產業生態的重構。」廣西科學院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王曉琳說,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新興產業正迸發澎湃動能。

 在湖南,希迪智駕研發的無人駕駛礦卡在多地礦山「跑」出高於人工的運輸效率,加速礦山運營走向智慧化、綠色化;萬興科技打造音視頻領域「天幕」大模型,讓內容創作者輸入文字即可快速生成高清創意視頻,軟件和服務已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廣西,品格智造的機器人微生物檢測平台,以「人管實驗+機器執行」模式,將工作效率提升14.4%;柳州優必選機器人超級智慧工廠項目正加緊建設,未來將生產行業服務場景、C端消費級等機器人產品。

 「目前新區擁有優必選機器人等15家智能終端企業,下一步還將繼續破局突圍,加快形成多家龍頭骨幹企業引領的產業發展格局。」廣西柳州市北部生態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說。

 促協同 全鏈條愈加高效

 在位於長沙的威勝集團有限公司智能車間,一台台智能電表加速下線。AI技術像一根「金線」,串起生產全鏈條:設計環節,借助AI大模型輔助,大大提高了產品設計的效率;生產環節,AI能夠預判產線故障問題、提前維護,一年可節約成本近5000萬元;質檢環節,AI配合機器視覺等技術,大幅提升了質量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

 威勝集團相關負責人呂新偉說,通過AI的深度應用,企業實現了生產各環節之間的密切協同,提升了優化資源配置能力。「據測算,應用AI後,企業人均生產效率提高60%以上,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

 而今,AI技術已深度嵌入產業鏈的不少環節。西部創源智行科技(重慶)有限公司專注汽車專業大模型平台與應用技術,2024年發佈的G-VoTest智能座艙語音交互AI測試系統首次實現「用AI測試AI」,節約50%測試時間與人力成本。廣西美斯達工程機械設備有限公司通過AI遠程診斷系統,實現非洲礦場破碎機的「雲巡檢」,售後成本降低40%。

 「數據鏈就是價值鏈。」王曉琳坦言,AI以高效數據處理與智能決策能力打破傳統生產模式,推動信息互通與協同創新,讓產業鏈體系更開放、靈活,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