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辦的第7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德國導演湯姆·蒂克韋爾的新作《光》作為揭幕影片亮相。一個叫「無瑕」的美國外語配音公司與蒂克韋爾合作,通過人工智能(AI)調整電影中演員的口型,製作了「口型與台詞精準匹配」的英語版本,為電影的國際傳播提供了新思路。
「無瑕」公司創始人斯科特·曼表示,在柏林電影節,觀眾觀看的是「德語原版」,而北美買家可以選擇「完美無瑕的英語版」。傳統電影配音,需要根據電影中演員的口型來翻譯台詞,可能會導致「詞不達意」,而利用AI技術則可以直接修改影像,讓電影中演員的口型與另一種語言的配音同步。「這一技術讓電影製作人感到興奮,它為那些原本難以進入美國市場的電影打開了新的大門。」曼說。
AI技術憑藉其低成本與高效率的雙重優勢,正在全球電影產業鏈中加速普及。西班牙電影《大重置》在柏林電影節交易平台——歐洲電影市場展上展映。這部影片的製作完全依靠AI,所有佈景和角色均通過數字生成,沒有演員或實體場景參與。
導演丹尼爾·托拉多認為,這種方式不僅大幅降低了拍攝時間和成本,還拓展了傳統電影無法實現的視覺敘事。托拉多說:「AI並非取代藝術視野或人類創造力,而是一種優化製作流程的工具,使電影製作人能夠更專注於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
然而,並非所有從業者都對AI持樂觀態度。美國《好萊塢報道》指出,在好萊塢,反對AI似乎已成為一種「名人時尚」,不少明星公開表示對AI「零容忍」,一些影片甚至明確標注「絕不含AI」。
近期,美國、英國、加拿大聯合攝製的劇情片《粗野派》因使用AI優化主演的匈牙利語對白而引發巨大爭議。該片年初獲得美國金球獎年度最佳劇情片獎,近期又獲得10項奧斯卡提名,講述的是匈牙利出生的猶太建築師在二戰後逃離歐洲前往美國的故事。
柏林電影節期間舉辦的「解碼電影製作的未來」專題研討會上,丹麥哥本哈根未來研究所未來學家索菲·維特韋茲指出,AI已廣泛應用於電影製作的各個環節,其倫理影響令人擔憂。她說:「AI不僅會改變電影製作的工具,還將重塑商業模式。隨著電影製作人與AI更緊密合作,了解如何負責任地、創造性地使用這項技術將變得至關重要。」
英國安培分析公司執行董事蓋伊·比森認為,從概念構思到視覺特效,AI技術已全面滲透到電影製作的各個環節,電影從業者必須不斷提升技能,積極應用這些工具以應對變化。電影業新人在這場變革中將面臨不少挑戰,成功的關鍵在於既要利用AI推動創意產出,又要適應AI帶來的電影製作模式的轉型。
在歐洲議會和歐洲電影學院舉辦的圓桌討論上,歐洲議會議員埃瑪·拉福維茨說,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會威脅電影創作者權益與文化多樣性,需建立嚴格的監管框架。
柏林電影節藝術總監特里西婭·塔特爾對筆者說,儘管AI技術在提升電影行業某些環節的效率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電影節更注重傳達電影的情感與美學內涵。她說:「對於電影策展人來說,AI只是一個輔助工具,並非萬能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