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路心語)精準審題,巧妙擬題  思正

 眼睛光亮,神彩自然煥發。同理,標題若是傳神,作文就能吸引讀者。然而,標題看似簡單,卻往往是最難定奪。正如詩歌,字數雖少,卻是最難寫的文體。不少同學臨場寫作,都是先寫正文,回頭再補題目,甚至臨到交卷也有忘了擬題,以致白白丟分。可見,誰都不想草率擬題,但是精彩標題卻是很難想到。故此,我給高中學生訓練審題、擬題技巧,希望他們能夠學以致用。

 四校聯考作文出題方式為「命題作文」「材料作文」及「話題作文」三種,每年都是提供兩道題目。為了讓學生能辨別出題方式,我在課上出示了四道作文題目,讓他們去判斷。儘管有學生會把命題作文混淆為話題作文,但是多數同學都能輕而易舉地指出題目所屬類型。其實,命題作文或話題作文,擬題倒挺省事,偏偏近年四校聯考都是材料作文,擬題還是頗費工夫。面對材料,學生審題若是不夠精細,把握不住材料內涵,無從立意,擬題也就容易變得缺少創意。因此,我想結合往屆考題,引導學生學會審題,進而掌握擬題技巧。

 無疑,想要學會擬題,學生應該對好題目有認知,才能在模仿中學會創造。課前,我讓學生思考:「好題目有甚麼特點?結合中學期間所學課文篇目進行佐證。」要求概括出二至四點,每個特點不超過四個字,並舉例子,口頭解釋。一組學生課前經過討論,認為論敘文的標題重在含蓄,或富有文采,如《白楊禮讚》;或反映思想,如《鄉愁》;或深究意義,如《背影》。而論理文的標題重在直白,或直抒其事,如《別了,不列顛尼亞》;或觀點明確,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或突出矛盾,如《最苦與最樂》。好標題要麼精簡凝練,如《春》;要麼合理敘議,如《論教養》;要麼引用經典,如《春蠶到死絲方盡》。學生對好標題的標準把握相對全面,經過點撥,學生也想到「新穎」等特點,如《帶上她的眼睛》。

 該環節中,學生展示的內容超出我的預設,而且能夠根據文體區分標題特點。張超老師在《閱讀與寫作》也曾提到,「人們閱讀記敘文(小說、散文等),是一種審美娛樂心態,因此,記敘文的標題要求形象、含蓄,有意蘊,有懸念,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不能看題知尾,一覽無余。如《我的空中樓閣》《落棋有聲》《最後一片葉子》等。」「人們在閱讀議論文時,就想盡快地把握作者對某一問題的觀點、看法,來決定是否要讀下去。因此,議論文的標題要旗幟鮮明的表達論點,起碼表明論題。如《反對黨八股》《談骨氣》《拿來主義》等。」當然,我覺得議論文標題不一定都得清一色「直白」,有時「含蓄」一下,適當賦予文采,也無不可。只要標題讓人見了拍案叫好,那就是好標題。

 為了引導學生學會審題,我出示了二0二一學期四校聯考作文考題:

 「美國學者約瑟夫‧哈利南在其著作《盲點:為甚麼我們易被偏見左右?》中指出,許多時候,我們犯錯是因為種種身不由己的偏見。在看待周圍的一切事物時,我們的視覺、記憶和感知都會受到某些系統性偏見的影響。

 現代心理學家在我們的潛意識深處發現了大量的認知偏見與盲點,其中最有趣的,是關於內隱性社會偏見的研究。這些關於種族、文化、年齡、性別、職業、意識形態等特徵的偏見發生在我們的社會交往過程之中,往往是我們的大腦自動而隱蔽的計算,但卻在情感與行為層面對個體和社會產生深刻而隱秘的影響。那麼,當偏見已經形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否還有可能?面對『被偏見』彷彿無人可逃的現實,我們是否就得接受偏見並與之共存?偏見的消除究竟有無可能,一個沒有偏見的世界是否遙不可期?

 請結合以上材料,寫出你的思考。」

 在預習時,學生都能指出這是一道材料作文。按照題目指引,一組學生上台解讀材料內涵,具體如下:

 「擺現象:人們總是受到偏見的影響;析危害:被偏見左右而犯錯;挖根源:大腦自動隱秘的計算;列舉措:接受並共存,減少偏見。」

 顯而易見,學生能夠在材料中抓住核心詞語,指出所論述的現象是「偏見」,但對其危害、根源、舉措的論述稍顯不足。其實,學生除了立足材料,還應跳出材料,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深度思考。經過點撥,有位學生就能結合女生初次面對月經時不知所措的現象,指出無知、恐懼也會讓人產生偏見。也有學生指出生活環境不同,也易讓人產生偏見。之後,我也作了補充,偏見的危害還會讓人產生矛盾衝突,危害社會等,而解決偏見的途徑還有換位思考、有效溝通等等。只有對材料進行充分解讀和深入探討,學生才能打開寫作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