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報副刊,文友的一篇關於以昆蟲作糧食的文章,說:「用昆蟲作為原料,製造食物,具有相當營養,但相對其他動植物,對環境的傷害較少,或者將來會成為人類主要糧食的來源。」
文章也說,世界上不少地方的民族,如荷蘭人、泰國人等,都有食用昆蟲的習慣,廣東人向嗜禾蟲,而昔日的澳門人,也嗜食一種美味的昆蟲──龍蝨。
龍蝨,又叫水曱甴,屬昆蟲綱的鞘翅目昆蟲,背部的鞘翅青黑色,腹部黑色,後腳呈槳狀,是一種善於游泳,水陸空俱行的甲蟲。
回顧上世紀中,澳門對岸的灣仔,仍是農村,山林、農地廣布,生態環境良好,有大量昆蟲生息,龍蝨就是其一;初夏時節,龍蝨大量繁殖,每當夜幕降臨,相對於漆黑一片的灣仔,對岸的澳門,就燈火璀璨,昆蟲有趨光習性,澳門的燈光,吸引大量龍蝨,飛渡內港,撲向西灣、西望洋山一帶的街燈,母親說:「以前(大抵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這個季節,每天清晨,西灣的街燈下,就必定爬滿龍蝨,居民用掃把,掃得大袋小袋,人人滿載而歸,如今已無復當年之盛了。」
這時,每天清晨,母親都會去西灣晨運,偶爾還會帶回十來隻龍蝨,這些龍蝨,先會成為我的玩具,我把牠放入水中,看牠游泳,一會便取出,讓牠爬行,由於剛離開水的龍蝨,身體較重,無法起飛,必須待至排去尿後,才能高飛,於是,我便將牠放進取出,並以此為樂,一次稍稍延誤,牠便疾飛而起,逃去無蹤。
玩膩了的龍蝨,很快又會成為我們的佳餚,母親先待牠排尿,然後才下鍋爆香,食用時,除掉頭腳翼及腸,啖之,甘香酥脆,野味無窮,故有「和味龍蝨」之稱。由於牠的外形頗像曱甴,許多人就無法接受,如我的姐姐就不敢下咽了。
龍蝨還有滋陰補腎的功用,對醫治小兒遺尿、老年人夜尿頻多,均有較好療效,更可浸製龍蝨酒,是一種既能藥用,也可食療的佳品。
上世紀六十年代時,龍蝨已大量減少,至七、八十年代,由於農藥的應用,自然環境的改變,龍蝨已頻於絕跡;年前一次大灣區旅行,在一頓自助餐中,驚見龍蝨再現,取來一試,卻是滿口尿臊,無有昔日舌尖上的,母親的記憶。
今天的澳門,是世界美食之都,滙聚了中西美食,但龍蝨這種曾經的美食,卻早已淡出澳門人的記憶,被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