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天地)重新認識 安好
任教廣東話班並不是我首次講課。從大學開始,我便不時分享自己的辯論經驗,雖非教師,卻略有站講壇的經驗,也遇過不少可愛的學員。然而,這幾節廣東話班是歷來最歡樂的經驗。
教辯論的時候,面對的都是年輕學生。他們算得上乖巧,但少不免心散愛玩,下苦功的人少,總渴望下課。廣東話班則不然,學員年紀較大,態度誠懇的,課前早在筆記本上準備好問題,急不及待找我要答案,到時候了也捨不得下課。上週有學員讓我加開兩堂,她想多學一些。
這對我而言自然是一支強心針,證明我講得還不錯,同時讓我深深反思,為甚麼孩子們就不會如此認真上課呢?
若要深究,可想出很多原因,但朋友的判斷更具說服力。當我們需要一件東西,自然會努力去獲取。辯論能力和比賽獎項對當下崇尚佛系的孩子而言,並不是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他們來學辯論,不過是在課餘時找點事情做,學到自然學,學不了也沒甚麼。如此一來,自然不願下苦功。外籍人士們來澳工作,語言不通立即吃虧,少了基本溝通能力,連向上流動的機會欠奉,月薪全數寄回遙遠的家去,留點錢給自己喝杯奶茶都有罪惡感。這等學習的「需要性」,非當代大學生可輕易想像。
重新認識教育的目的,為孩子建立「需要性」,讓他們真正學到不一樣的技能,這是我在廣東話班上的獲益。(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