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可以進入人體並且生存在消化道裡,它們通常以覆蓋並保護著胃和小腸內壁的粘膜層組織為家。因此其感染非常普遍。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全世界大約百分之六十六的人口感染了這種細菌。
多數情況下,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可能一生都感受不到任何症狀。少部分人在感染以後很多年,因幽門螺桿菌侵襲胃內壁並造成足夠的破壞,讓胃酸透過胃內壁,造成潰瘍,還可能會引起出血、感染,對於更少一部分人,這種感染會導致胃癌。
接觸受污染的食物,水或器皿均會導致感染幽門螺桿菌。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唾液、嘔吐物或糞便,也會感染和傳播幽門螺桿菌。接吻和共用餐具便是兩種常見的傳播方式。分餐制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斷這種微生物在人際之間的傳染。
目前,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方法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檢測兩大類。侵入性的檢測主要依賴胃鏡,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胃黏膜組織切片染色鏡檢和細菌培養。非侵入性檢測包括13C或14C呼氣試驗、血清幽門螺桿菌抗體、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檢測。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如果有下列這些情況,就需要積極治療。
1.有潰瘍症狀或透過胃鏡檢查發現有慢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罹癌機率會大幅上升。
2.有胃癌家族史。
3.長期服用藥物,如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消炎止痛藥,或抗凝血藥物,這些藥物都可能讓原本胃不好的人演變成潰瘍甚至出血的情況,此時就必須要檢查是否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並且積極治療。
治療時間通常需要一到兩周的治療才能好轉。但仍有約百分之二十的人在第一次殺菌時往往不會成功,還需要調整抗生素進行第二次殺菌。與此同時,遵循醫囑亦非常重要。
所以,對有症狀的病患,一般建議進行胃鏡檢查,並對胃組織進行活檢病理檢測,以確定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胃的病理改變情況,制定治療方案。治療後再採用非侵入性的方法檢測幽門螺桿菌是否存在。◇
科大醫院
西醫部副總監
姚繼容